三国诸侯中曹操才是治国安邦的真英雄
对曹操的认知,小时候从大人口中及民间传说中我知道最多、印象最深的就是说他是“奸臣”。人们一说到某人两面三刀、口是心非,就说他“象曹操,是个奸臣嘴脸”。能识文断句后,看罗贯中老先生的《三国演义》,感觉全书对曹操就是一个字“贬”,老先生将曹操提升后最多称之为“奸雄”。现在有关曹操的史料和书籍看多了,我认为曹操是治国安邦的真英雄。
一、曹操是清正严明的将才
汉灵帝熹平三年(174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今后备干部),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相当于现北京市一区长)。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国戚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任,就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悬于衙门,并告之“有犯禁者,皆棒杀之”。一日,皇帝的宠幸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不惧权贵,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其气魄和声名威震京城。于是“京城敛迹,不敢犯者”。
二十来岁的曹操有此气魄、胆略和举措,这是常人所没有的,也是常理所不容的。曹操初出庐就尽显英雄本色,展示出政治家的雄才大略。这并非民间演义和小说中所描写的:曹操是谯县的一游手好闲之徒;是京城的一纨绔子弟;是刁顽赖皮的曹阿瞒。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曹操因攻打“黄巾军”有功,被升为济南相。当时济南辖县十余个。此前各县吏多依附权贵,贪赃枉法,无所顾忌,对国相皆不放在眼里。曹操上任后,治事如初,大力整饬政风,一下子奏免了县吏八名,其执政严明之举威震济南。贪官污吏纷纷逃窜,老百姓为之欢呼。
当时,正是东汉末年,朝政腐败,政治极度黑暗,买官卖官盛行。曹操作为济南的国相,不迎合权贵,也不贪污受贿,想的最多的还是为国效力、为民谋福,其清正
“老物不足惜,虑困我好儿耳! ----司马懿
廉洁之风范难能可贵。当黑恶之人买通不了他,则告他刁状,说他“欺君枉法”时,他不去申辩,因为他早看不惯时局的腐败,便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过着隐居的日子。但他也十分关注着朝政、时局的变化,“对天下具有野心”。建安三年(198年)六月,曹操率十七万大军奉诏讨伐逆贼袁绍,在行军之中,他发现一路麦子虽然熟了,但老百姓逃兵荒都不敢收割。曹操下了一道军令:“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指袁绍),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曹操所骑爪黄飞电马在田埂行走时,被麦田中惊飞的斑鸠惊骇而窜入麦田,践坏一小块麦子。曹操命主簿(文书)拟其“践麦之罪”,并拿起自己所佩之剑欲自刎,后被众将士拦住,并说:“是马受惊践麦,丞相岂可议罪”。曹操沉思良久后,用剑割下自己的头发掷于地上,并传令三军:“丞相践麦,本为斩首号令,令割发以代”。于是三年悚然,老百姓“望尘遮首而拜”。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作为一位征战的将军,下今“践麦者斩”,其爱民之心、惜民之情可见一斑。特别是其执法如山的“割发代首”之举,应该是执政者、执法者的楷模;应该为世人所称赞。此举不应该是罗贯中先生所言“方见曹瞒诈术深”。
二、曹操不同流合污
东汉末年,朝政衰败。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在山东一带爆发了影响中国历史的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各路诸侯相继分庭抗立,纷纷以“讨逆”为由,招兵买马,割地为王,都想称霸,大汉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战乱连绵,民不聊生。
中平五年(188年),汉灵帝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除因治理洛阳和任济南国相初显其政治才能外,也因其世代汉室重臣的官宦背景,33岁的曹操被灵帝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相当于今天的卫戍区司令员)。
中平六军(189年),汉朝大臣董卓以“天子暗弱,不足以君临天下”为由废除了汉灵帝,立时年九岁的陈留王刘协(即汉献帝)为帝,后董卓又绞死了太后和毒杀了汉灵帝刘宏自称国相,专擅朝政。
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并改名易姓逃出了京城洛阳,到了陈留。到达陈留后,曹操为拯救汉室,他“散家财,合义兵”,组织起1500多人的军队。中平六年(190年)曹操以行奋武将军身分参加讨伐董卓的战争。东汉未年的
犬豕何堪共虎斗,鱼虾空自与龙争。
群雄争鹿,诸侯争霸的争夺战从此拉开了序幕。三、曹操善于抢抓机遇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