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哪个城市最有幸福感
中国人一向热衷搞排名座次,比如每年都要评什么最有幸福感、最宜居的城市之类的。其实,中国人本来大多谈不上幸福,但看见别人过得闹心,忽然心里的幸福感也就油然而生了。当然,如果我们在三国时代也弄个幸福感城市榜单的话,哪座城市会上榜呢?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曹操在诗歌《蒿里行》中就有提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不过,曹操这是猫哭耗子假慈悲。《后汉书》有记载:曹操击(陶)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说的就是曹操为报家仇,乘机攻城略地,由于徐州人民的负隅顽抗,城破之后,曹操把城中的百姓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杀光。曹操这个行为的残暴程度丝毫不逊于董卓的火烧洛阳。因此,要想在三国里找出有幸福感的城市还颇有难度。不过,幸好有荆州,确切点讲,应该是赤壁大战之前的荆州。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荆州。东汉末年,地方政权为州郡县
龙游沟壑遭虾戏,凤入牢笼被鸟欺。
三级制,全国分为十三州,荆州辖有七郡,即襄阳郡、长沙郡等。确切点讲,汉末的荆州其实不算一座城市,行政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早在三国之前,此地就已是人杰地灵,卧虎藏龙,比如,浪漫主义大诗人屈原就生活于此;东汉王朝的创始者刘秀也在这里发家;著名的东汉大儒马融还在此处进行了“教育改革”,课堂上男、女弟子兼收,用一幅绛帐相隔,被后世称为我国最早的男女同堂学校。可以看出,荆州个很有人文底蕴的地方。恰巧,赤壁之战前最后一任荆州牧刘表,也是个喜好办学的人。当时,北方战乱不息,荆州相对安定,刘表采取了“宽和养士,从容自保”的策略,所以中原百姓与文人俊杰为避战乱多有归附者,比如,年幼的诸葛亮随叔父一家就由山东远道迁徙至此。而且,在经济上,刘表也给予这些外来人才一定的扶持,有点类似现在的人才专项资金补贴,比如给套经济适用房或者几万安家费什么的。于是,海内之俊杰竞相归附,使荆州代替长安洛阳一时成为全国学术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水镜先生司马徽等著名古文经学家为代表的荆州学派。此外,刘表还热衷办学,着重就是传播古文经学,他组织“专家教授”们集体编写了五经教本,并广泛搜集动乱中大量流失的各类图书,使荆州藏书成为全国之冠。因此,当时的荆州完全可以用“文人云集,群星璀璨”这八个字来概括,所谓"士之避难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真乃檄文如箭......此箭一发,引得多少壮士尸陈沙场,魂归西天。我曹操不受此箭,壮士安能招魂入土
当然,80日子不是光靠几个文人骚客唱唱“红歌”就能够实现的。如何让普通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才是城市安定繁荣的重点。在这点上,刘表想到了,而且做得还不错。其实,刘表主政荆州初期也有过“人情好扰,加以四方震骇,寇贼相扇,处处糜沸”的这样一个阶段,后来,刘表听从名士蒯良、蒯越的建议,采取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将当地十几个带头枉法的豪强果断擒杀。在一系列的打黑风暴后,荆州变成了“万里肃清”的东汉后期最后一片乐土。在对外问题上,刘表采取以和为贵的政策,做个和事老,基本谁也不得罪。这样避免发生大的冲突,以免造成老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在经济上,刘表有效利用了当地各大家族的势力,推行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荆州地区的百姓“大小咸悦而服之”。刘表控制荆州以后,对于属地的管理也是励精图治,有条不紊,贡献良多,体现出一代能臣的本色,把荆州治理得有声有色。辖下的官民,对刘表的执政能力都是比较拥护的。那么,相对于战乱的北方,荆州的幸福指数究竟有多高,我们可以从王粲的诗中找点线索。这位游历过不少祖国河山的大文豪有两首诗很出名,一首是《七哀诗》,我们从中摘取一二:“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违,未知身死处。”可以看出,这篇文学创作始于未到荆州之前的沿途“风光”,很深刻的描绘了感于连年战乱,百姓疾苦,白骨敝野、饥殍遍地,难民成群,亲母弃子的悲惨场面。可到荆州之后,王粲笔锋一转,《登楼赋》里出现了“华实蔽野,黍稷盈畴”一片兴兴向荣路不拾遗的景象。
不过,很可惜的是,荆州的安定繁荣随着曹操的铁骑南下最终还是灰飞烟灭了,荆州从此又回到了兵家必争之地的纠葛之中。赤壁之战前的荆州成了当时不少文人想去的乌托邦。看来,有着羊一般慈悲心肠的刘表,身处狼一样的乱世,下场还是会很“杯具”的。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