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孙坚为什么与太监关系密切
十常侍是东汉末年的宦官集团,他们朋比为奸、祸国殃民,在上把持朝政、卖官鬻爵,在下横征暴敛、鱼肉百姓,由于深受汉灵帝宠幸,满朝文武对他们的行为敢怒而不敢言。如此遭国人切齿痛恨的宦官怎么会与顶天立地的英雄孙坚有染呢?
一、十常侍究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竟是谁?《三国演义》里的十常侍是指: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惲、郭胜。而在《后汉书》里却是指: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十二人。
两个版本中有五个人相同,《后汉书》里其他的七个人被《三国演义》作者删掉换成了五个,从而形成了“十”的整数。罗贯中为什么这样做呢?我想,他有着深层考虑。
首先,增加曹节符合作者“尊刘抑曹”的思想。曹节是东汉末年的宦官之一,曾劫持窦太后和汉灵帝,矫诏杀死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又与侯览等宦官制造了第二次党锢之祸,被诛杀、流放和囚禁的士人达数百人。侯览与曹节分别死于熹平元年(172年)、光和四年(181年),而三国故事始于中平元年(189年),这显然是作者剪裁的结果。另外,曹节与曹操有着渊源,曹操的曾祖父、女儿都叫曹节,这有些令人费解。
蹇硕也与曹操有些瓜葛,《曹瞒传》说,曹操任洛阳北部尉的时候,蹇硕的叔父带刀夜行犯了禁令被曹操杀了。蹇硕还曾经是曹操的领导,《三国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志·张杨传》:灵帝末,天下乱,帝以所宠小黄门蹇硕为西园上军校尉,军京都,欲以御四方,徵天下豪杰以为偏裨。太祖(曹操)及袁绍等皆为校尉,属之。张让、赵忠是十常侍最重要的成员,《后汉书·宦者列传》把他俩并为一传就是明证。赵忠少小的时候就任给事中,后为小黄门、中常侍,因有功封都乡侯,赵忠与张让同为大长秋(内宫总管),赵忠还兼任车骑将军,甚得灵帝宠幸,灵帝常说:“张常侍(张让)是我公,赵常侍(赵忠)是我母。”
常侍、中常侍都是随侍皇帝的太监,虽然官职不大,但因其地位特殊,所以常能左右朝政。无论是十人还是十二人,他们都是“十常侍之乱”的代表,代表着一个集团、一种现象。
二、孙坚的晋升与赵忠的提携
孙坚首次露面在《三国志通俗演义》(非流行本《三国演义》)第三回,当时黄巾军首领张角、张宝、张梁已死,征剿黄巾已近尾声的时候孙坚才率军参战。等到战争胜利以功论赏之时,主帅硃俊拜车骑将军,河南尹,硃俊上表刘备、孙坚之功希望朝廷封赏,这时书中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坚(孙坚)有人情,除别郡司马,辞玄德而去。惟玄德听候日久,不得除授。这个意思是说,因为孙坚有人情才被封为别郡司马,查《三国志·孙坚传》的确担任过郡司马、别部司马之职。那么,孙坚有人情,到底有什么人情呢?
《三国志通俗演义》第四回“何进谋杀十常侍”有这样几句话,黄巾余部区星在长沙作乱,战报传进宫中,十常侍故意隐藏不报,谏议大夫刘陶、司徒陈耽舍命向灵帝劝谏,结果被十常侍进谗言杀害。之后“赵忠差人以孙坚为长沙太守,讨区星,不五十日,报捷,江夏平复,奏封孙坚为乌程侯。”原来孙坚与赵忠竟然有着表里相依的关系,难怪刘备等参与大小三十余战都没有得到封赏,孙坚只一战就封为别部司马,随后又晋升太守、乌程侯。后来何进召董卓进京诛杀宦官,赵忠等被杀董卓篡权,群雄并起,孙坚兴兵,表面上诛讨董卓,实际上大有为赵忠报仇之嫌,另外,孙坚能够在战乱之中得到玉玺恐怕也非偶然。
勇挚刚毅有忠壮之烈的大英雄竟然与臭名昭著的十常侍有染,实在令人汗颜,然而这就是历史!(文/不敢枉言)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