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无常的小人孟达为何却能屡受信任?
 
泛舟绝迹,登峨眉之巅,从仙人做逍遥游。
; 孟达,本字子敬,因刘备的叔父名叫刘子敬,为避讳而改字子度,陕西扶风人。原为刘璋属下,后降刘备。孙吴偷袭荆州时因拒不发兵救关羽而触怒刘备,于是投奔曹魏,此后又欲反曹魏而归蜀汉,事情败露为司马懿所杀。这样一个反复小人,为何屡次得到信任并被重用呢?还得说孟达确实善于巧言令色、媚上有术。说孟达是反复小人,是因为他一生当中曾四易其主,不比那个“轻于去就”的吕布差多少。建安十六年,刘备初入蜀时,刘璋派法正、孟达各领兵二千,前往迎接。孟达很快就得到了刘备的信任,随后刘备就让孟达带着他的二千人,留在江陵驻守,后来任孟达为宜都太守,这是孟达第一次从刘璋的属下变成了刘备的重臣。建安二十四年,关羽率大军围樊城、攻襄阳时,几次招呼刘封、孟达发兵支援,刘封、孟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直到关羽转胜为败也没发一兵一卒。关羽死后,刘备深恨孟达,加上孟达与刘封“忿争不和”,所以“表辞先主(即刘备),率所领降魏。”(《三国志。刘封传》)这是孟达第二次改换门庭。
孟达当时率部曲四千余归魏,正逢曹丕刚刚继承王位,把孟达的归降视作“扶老携幼首向王化者”,(《三国志。文帝纪》)所以有点喜不自禁。加上曹丕“宿知有达,闻其来,甚悦。”随后又派几位善于观察人物的臣下去看孟达其人到底如何?对此,孟达自有应对之术。“达既至谯,进见闲雅,才辨过人,众莫不瞩目。”所以观察孟达的那些人向曹丕汇报时,有的说孟达是“将帅之才也”,有的说孟达是“卿相之器也”。这样一来,曹丕就更信任孟达了,以至于对这个新来的降将,“执达手,抚其背戏之曰:‘卿得无为刘备刺客邪?’遂与同载。又加拜散骑常侍,领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三国志。明帝纪》)
曹丕死后,这个孟达又耐不住寂寞了。“自以久在疆场,心不自安。诸葛亮闻之,阴欲诱达,数书招之,达与相报答。”本来,诸葛亮与孟达几次通信,已经谋划好了共同起兵,哪知道孟达虽然媚上有术却总是处理不好与左右的关系,所以在这关键时刻,素与孟达不和的魏兴太守申仪,“密表达与蜀潜通,帝未之信也。司马宣王(即司马懿)遣参军梁几察之”。司马懿怕孟达突然发难,先写信给他,详为慰解。信中说:“将军昔弃刘备,托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场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晋书·宣帝纪》)这边稳住孟达,那边司马懿亲率大军昼夜兼程前去讨伐,至新城半个月的路程八天赶到,八路攻城,十六天斩孟达。
孟达的为人,当时也有人看得很清楚。刚刚投降曹丕时,司马懿就说孟达“言行倾巧”,后来又说“达无信义”。诸葛亮与已经降魏的孟达通信时,谏议大夫费诗就表示反对,说:“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刘璋为振威将军),后又反叛先帝(即刘备),反复之人,何足与求邪?”说得诸葛亮“默然不答”。(《三国志。费诗传》)然而,以曹丕之才能、诸葛亮之精明,却为什么都信任孟达这个反复之人呢?从客观上说,曹丕初继王位,有人来降,这样的大好事当然可以令其脑袋发热;诸葛亮以弱斗强,以小谋大,数次北征,无功而返,利用一下孟达这个降将也属不得已而为之。就孟达来说,其人极其善于展示自己,获得主上欢心。看看《三国志。刘封传》中记载的孟达劝刘封一同投降曹魏的信,就可知孟达是一个善于言辞的人。刚刚投靠魏国,就通过“进见闲雅,才辨过人”,使魏国的多数人“莫不瞩目”,使魏主曹丕不仅信任有加,甚至“待之太猥”。(《三国志。明帝纪》)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