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怎么说服孙权的?
权威的力量:内部权威
每当东吴政权遇到事关生存或发展的重大关键时刻,孙权总是第一个征询张昭的意见。我们首先来看看,张昭在这些关节点上为孙权出了什么样的主意。
曹操挟剿灭刘表、攻取了荆襄九州之威,率大军进逼东吴,要和孙权“共猎于江夏”。孙权初掌政权,缺乏经验,决断不下就先问张昭的意
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
见。张昭说:“曹操形同虎豹,现在拥有百万之众,假借天子之名,征讨四方,抵抗他是很难的。我们现在能够用来抗拒他的,只有长江天险。但是,曹操现在已经攻下了荆州,获得了全部的荆州水军和战船装备。这样,长江天险就不是我们独有了。如果曹操水陆并进,势如山岳,无法阻挡。以我的愚见,只有投降,才是万全之策。”张昭在东吴众谋士中享有崇高的声望,他这么一说,众谋士都纷纷表态支持。张昭的话对孙权也很有影响力。如果不是后来鲁肃诸葛亮周瑜等人对孙权进行更为有力的说服,孙权很可能就会按照张昭的建议行事,向曹操投降。
从事后的结果来看,张昭的判断是非常错误的。首先,曹操并非像他所说的那样天下无敌,不可战胜。其次,如果孙权真的向曹操投降,那么曹操很可能就此统一了全国,东吴政权作为一个独立组织就不可能存在了。刘备的下场也是如此。
但张昭在战略判断上的重大失误,并没有影响孙权对他的信任。
当年吕蒙、陆逊借关羽离开荆州攻打樊城之际,从背后插了关羽一刀,将荆州据为己有。随后,关羽兵败,被东吴擒而杀之。孙权对此十分自得。此时,张昭却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刘备必然会起倾国之兵,来为关羽报仇。
张昭的这个判断对了一半。他准确判断刘备会起兵攻打东吴,却没想到以诸葛亮为首的蜀国部众却会不支持刘备的决策。所以,刘备确实起兵了,但没能做到举倾国之力。
孙权再次相信了张昭的判断,惊惧不已,立即向张昭请教应对之策。张昭提出了嫁祸于曹操的计策,命人将关羽的头颅送往曹操处,希望以此来宣示东吴之所以攻打关羽、杀害关羽是受了曹操指使,从而让刘备转而攻打曹操。
张昭的这个建议是十分拙劣的。他自以为聪明的计策很快就被曹操以及刘备识破。曹操借机以“诸侯之礼”厚葬关羽,轻松洗清了自己。刘备则更为恼火,发誓要将东吴踏平。所以,张昭的这个建议可谓是得不偿失。
随后,刘备大军攻吴,势如破竹,节节进逼。孙权惶恐无计。这时,阚泽提出让陆逊挂帅,迎战刘备。孙权正待同意,张昭又出来提反对意见:“陆逊不过是一介书生,根本不是刘备的对手,绝对不能用他为帅!”孙权的另一个重要谋士顾雍附和张昭说:“陆逊年幼,才疏德薄,恐怕不能服众。”步骘也说:“陆逊不能担此大任,只能在一个郡里当当官罢了。”
如果不是阚泽用全家的性命来担保任用陆逊,孙权必然会听取张昭等人的意见。但如果那样的话,东吴只能束手就擒于刘备之手了。但事实是,正是陆逊,以巧计骄纵刘备军心,然后火烧连营,将蜀军击溃,刘备本人随后也在白帝城驾崩。
由上可见,张昭在历次重要关头基本上都是做出了错误判断。但令人奇怪的是,孙权并非昏庸无知之人,为什么会一直信任重用张昭,从来不会因为张昭的拙劣表现而对其不屑一顾,将其打入冷宫呢?换言之,张昭之于孙权的超级说服力和影响力,是从何而来的呢?
张昭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是来源于孙权长兄孙策的第三方推荐!
孙策号称“战神”,勇猛过人,二十几岁就自创基业,打下了江山,但不幸英年早逝。在临死之际,孙策将整个事业交托给了弟弟孙权。同时,也留下了“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遗言。
同样的一句话,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的分量是截然不同的。孙策是东吴整个组织内部最具权威的人!对于包括孙权在内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孙策是近乎神一样高大的英雄,他的话当然是一字千钧。
所以,“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句话的分量极重,这是孙策明确指定了张昭和周瑜二人为顾命大臣,要他们来尽力辅佐年幼且没有经验的孙权,从而也奠定了张昭和周瑜之于孙权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不仅仅孙权会对孙策的权威顶礼膜拜。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权威的崇拜是绝大多数人不可避免的心理机制。权威具备让人不假思索,心悦诚服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权威的言行都是盲从的。而且,盲从的程度和权威的崇高程度成正比。
美国天波大学药物学教授迈克?科恩和尼尔?戴维斯合著的《用药错误:原因和预防》一书中曾经举过这样
泛舟绝迹,登峨眉之巅,从仙人做逍遥游。
一个例子。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