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故事 > 历朝故事 >

浅析关羽在《三国演义》里的形象

本文发表于2021-09-21 23:50:10 最后修改于2021-09-21 23:50:100人浏览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代表着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不仅“据实指陈,非属臆造,堪与史册相表里”(《金圣叹原序》),而且用浅近的文言,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波澜曲折、摇曳多姿,明快流畅、雅俗共赏。

浅析关羽在《三国演义》里的形象

    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战争和人物描写上,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的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全书共写了1798个人,其中有名有姓的1191人,这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和三国及晋朝皇裔后妃宦官128人、其他176人。其主要人物各个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善于抓住人物的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其中对关羽的描写,就是相当成功的一例。陈寿所著《三国志》中,虽然把关羽作为蜀国武将第一人立传,但由于其“每下一字一句,极有斤两”(《三国志》序),所以全传只有1082个字。在《三国演义》中,自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至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只要涉及刘蜀政权,一般都有对关羽的描写。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一直是长时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后来,则“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到清代时被光绪帝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诩赞宣德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佛教中称其为“伽蓝菩萨”。应当说,这些与早期民间传说特别是《三国演义》中对关羽的描写不无关系。

    一、威风凛凛、相貌堂堂的体貌

    小说通过他人眼见、口述和关羽自己的言行,对关羽的体貌形象作了全面生动、富有个性、极具特色的描述,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一是相貌。小说第一回关羽一出场,是通过刘备眼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最后总括一句:“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然后再由自己介绍:“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要说明的是,世上本无凤凰,人们想象中的凤眼其实与孔雀相似,平时半睁不睁的样子,怒时则“凤眼圆睁,蚕眉直竖。”(第二十五回)所以后人说关羽“凤眼圆睁”就要杀人。还有对关羽美髯即胡须的描写,是在第二十五回关羽投降曹操后,在一次宴会上,曹操问道:“云长髯有数乎?”公曰:“约数百根。每秋约退三五根。冬月多以皂纱囊裹之,恐其断也。”操以纱锦作囊,与关公护髯。次日,早朝见帝,帝见关公一纱锦囊垂于胸次,帝问之。关公奏曰“臣髯颇长,丞相赐囊贮之。”帝令当殿披拂,过于其腹。帝曰:“真美髯公也!”自此以后,人皆呼关羽“美髯公”。

    二是声音。对关羽声音的描写在第五回“温酒斩华雄”的故事中,袁绍联军征讨董卓时,在汜水关前遇华雄,被华雄连杀鲍忠、祖茂、俞涉、潘凤四将,孙坚也在战败时丢了头巾。正当联军中“众皆失色”的时候,“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声如巨钟,立于帐前。”曹操教酾(shi)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门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这一段绘声绘色的描写,“声如巨钟”起到了画点睛的作用。

    三是体态。小说第一回刘备与张飞饮酒时见“一大汉”,这是首次说明关羽体态是大汉的形状。这大汉大到什么程度,在第二十五回,曹操又一次宴请关羽散席时,见关公马瘦,操曰:“公马因何而瘦?”关公曰:“贱躯颇重,马不能载,因此常瘦。”曹操这时才把赤兔马送给关羽。通过马常瘦来说关羽大汉体重,比直接的介绍更加有趣。

    四是情感。关羽过关斩将,遇到张飞后,却闹了一场误会。直到解除误会,“至衙中坐定,二夫人诉说关公历过之事,张飞方才大哭,参拜云长。”这时,小说却未对关羽作任何表述,直到在关定庄上,见到了刘备,才写道:“关公迎门接拜,执手啼哭不止。”同是兄弟相会,同是生死离别之后又重逢,一个大哭,一个啼哭不止,把张飞与关羽的不同性格写得恰到好处。

    五是读书。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荥阳太守王植派从事胡班,夜晚放火欲烧关羽。胡班寻思:“我久闻关云长之名,不识如何模样,试往窥之。”“见关公左手绰(chao)髯,于灯下凭几看书。”胡班见了,竟失声叹曰:“真天人也!”须知,关羽此时灯下读书,非闲情逸致,而是在不辞而别、逃出敌营途中险象环生的情境之下的灯下读书。非大智大勇,何来此等气定神闲。正因为关公是武将中好读书者,在遇到不务正业的郭常之子时,才欲“我以正言教之。”(《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也正因为如此,小说中才有“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的评价。

    六是仗义。在第一回关羽向刘备、张飞作自我介绍时就说到:“因本处势豪,仗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短短数语,一个为人仗义、不畏强豪的英雄形象就在小说中出场了。这种仗义,是关羽的基本性格特征,是发展为后来的忠义双全的基础。

    七是神威。最典型的故事是第七十五回的“刮骨疗毒”。关羽在樊城中了曹仁毒箭之后,华佗说:“某自有法治。--但恐君侯惧而。”公笑曰:“吾视死如归,有何惧哉?”于是饮酒数杯,一面仍与马良弈棋,伸臂令佗割之。佗取尖刀在手,令一小校捧一大盆于臂下接血。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佗曰:“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

    八是他人评价。曹操说到:“吾素爱云长武艺人才,欲得之以为己用”。“云长义士,必不失信。”“云长挂印封金,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关羽败走麦城后,孙权派诸葛瑾劝降,被关羽拒绝。孙权说:“真忠臣也!”另外,在《三国志》中,还有以下记载:温恢说:“关羽骁锐。”吕蒙说:“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郭嘉、程昱称张飞、关羽“万人敌。”刘晔称关羽、张飞“勇冠三军。”周瑜称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傅干称关羽、张飞“勇而有义,皆万人敌”。陈寿在《三国志·关羽传》中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

    至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活脱脱的关羽,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就在我们的面前。

    二、威猛刚毅、雄烈过人的神武

    《三国演义》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包括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是把主要笔墨用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因此,对蜀国五虎上将之首关羽的战争描写,也同样用笔不多。尽管如此,也使人对关羽威猛刚毅、雄烈过人的神武形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武器。冷兵器时代,刀、枪、剑、戟而已。小说凭空送给了关羽一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以此奇名、大刀来烘托关羽这个大汉形象。再配上后来曹操赠送的赤兔马,一个完美神武的武将便出现了。首战黄巾,“张飞挺丈八蛇矛直出,手起处,剌中邓茂心窝,翻身落马。程远志见折了邓茂,拍马舞刀,直取张飞。云长舞动大刀,纵马飞迎。程远志见了,早吃一惊,措手不及,被云长刀起处,挥为两段。”此即“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关羽最早带兵,亦五百校刀手,可谓大刀率小刀,一刀率群刀。对这刀的威力,还要看第六十六回“单刀赴会”。“辰时后,见江面上一只船来,梢公水手只数人,一面红旗,风中招飐,显出一个大“关”字来。船渐近岸,见云长青巾绿袍,坐于船上;傍边周仓捧着大刀;八九个关西大汉,各跨腰刀一口。酒宴中间,云长变色而起,夺周仓所捧大刀。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至江边。埋伏的吕蒙、甘宁,遂不敢动。这鲁肃如痴似呆,看关公船已乘风而去。看罢这一段故事,真可谓人借刀威,刀借人勇。

    二是战场。小说对关羽战场上的描写,多为“手起刀落”即获胜,当然也有几十回合几百回合的争斗。第一战,杀程远志,“刀起处,挥为两段。”

  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 ----罗贯中

第二战,斩华雄,只写关羽“提刀上马”,“其酒尚温。”第三战,“三英战吕布”,写“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第四战,北海救孔融,与管亥“数十合之间,青龙刀起,劈管亥于马下。”第五战,与袁术先锋纪灵“一连三十合,不分胜负。”纪灵副将荀正出马时,“交马只一合,砍荀正于马下。”斩车胄,“手起一刀,砍于马下。”斩颜良、诛文丑时,一个是“手起一刀,刺于马下”一个是战三合,“脑后一刀”,斩下马来。过五关斩六将时,或“两马相交,只一合”,或“手起刀落,斩于马下”,或“拦腰一刀,砍为两段”,无不杀得干净利落。这样简洁的介绍读来并不觉得乏味,反倒证明了关羽的神勇。当然,也有最后战庞德时,“二将战有二百合,精神倍长。两军各看得痴呆了。”这些战况,虽然只有几字几句,也充分说明了关羽万人敌的神武神威。

    三是智勇双全。勇而无智,贲育之勇;智勇双全,方为将才。小说写关羽之勇之智,既有像单刀赴会那样的大勇大智,也有像闻声而退、闻声丧胆那样的神威神勇。单刀赴会是一段极为精彩的描述,而赤壁之战前随刘备东吴劳军则是单刀赴会之前的热身。周瑜原本打算在宴席间埋伏刀斧手杀掉刘备,这一宴可谓险象环生。开始,已在东吴执行联吴破曹计划的诸葛亮听说刘备来会周瑜,大为吃惊,待见到刘备背后站着关羽时则转忧为喜曰:“吾主无危矣。”等到周瑜把盏,猛见关羽按剑立于刘备背后,竟大惊,以致于汗流浃背。第四十五回的这一段描写也不乏神来之笔。再比如,关羽挂印封金,经北门时,“门吏挡之,关公怒目横刀,大喝一声,门吏皆退避。”斩颜良时,关羽“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河北兵将大惊,不战自乱。”诛文丑时,“战不三合,文丑心怯。”在襄阳战曹仁时,“云长勒马横刀,拦住去路。曹仁胆战心惊,不敢交锋”。《三国志》还有一段小说中没有的记载:“梁、郏(jia,河南郏县)、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梁即开封,郏在许昌西,陆浑在嵩县东北。难怪“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至此,关羽的事业达到了巅峰。写关羽智勇双全,则有第二十二回在徐州生擒王忠。“云长左手提宝刀,右手揪住王忠勒甲绦,拖下鞍鞒,横于马上,回本阵来。”对刘备说:“某知兄有和解之意,故生擒将来。”还有第六十六回,诸葛瑾到西川讨要荆州,刘备写信让关羽交割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给东吴,关羽见信,早已识破孙权诡计,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拒而不还。一头保全了诸葛兄弟的面子,一头保住了荆州的土地。这些,都足以说明关羽的大智大勇。统领荆州期间,除后期失误之外,为政为军、为文为武均有分寸,使腹背受敌的荆州得以无虞。

    三、义重如山、忠贞不贰的信念

    后人评说《三国演义》有“三绝”:曹操为“奸绝”,奸诈过人;诸葛亮为“智绝”,机智过人;关羽为“义绝” 义重如山。第一回编写的“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虽然是小说家语言,但由于符合了动乱频仍的时代中下层百姓的心态,所以影响巨大。接下来又围绕忠义作文章,渲染关羽忠心跟随刘备,义薄云天。正是忠义二字,成就了关羽的神圣。

    一是忠于汉。关羽与张飞的性格大不相同,一个是勇中不乏沉稳,一个是火暴脾气。自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之后,张飞一见吕布就怒,一味地斗狠。而关羽的一次大怒,却是在第二十回许田打围对曹操的僭(jian)越之怒。这一段故事本来是说曹操,在打围时赶出一鹿,献帝连射三箭不中,曹操讨天子宝雕弓、金鈚箭,正中鹿背,倒于草中。群臣将校,以为天子射中,连呼万岁。“曹操以马直出,遮于天子前以迎受之。众皆失色。玄德背后云长大怒,竖起卧蚕眉,睁开凤眼,提刀拍马便出,要斩曹操。”这一怒,怒出了关羽与曹操的忠奸之分,怒出了关羽的凛然正气。其他如屯土山约三事时“降汉不降曹”的说法,都是为了表现关羽的忠。

    二是忠于友。以关羽之才能性格,能与之为友的自然不会很多。然既与之为友,则不忘相助。斩颜良之后,曹操赞关羽“将军真神人也!”关羽此时不忘张飞,说“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第二十回曹操破吕布之后,“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前面。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尤其是第五十回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描写,更加生动感人。本来关羽是立了军令状的,看到曹操兵败势危,加之曹操一番话的打动:“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庚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书中写道:“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这次违军令冒死放曹操的故事,虽然是著书人的无中生有,却让人觉得恰是情理之中。以关羽之义气,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必有此为。

    三是忠于信念,即忠于刘备。桃园三结义的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已成千古名句。刘、关、张三人“食则同桌,寝则同床。如玄德在稠人广坐,关、张侍立,终日不倦。”此事《三国志》原有记述。恰恰是吃、住、行这等小事,说明了刘、关、张三人不是一般的朋友、兄弟,而是在政治上获得统一、以追随刘备争霸天下为目标的结盟。也正是同桌同床与一坐一立,把刘、关、张关系升华到了最高层次。相形之下,那些“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酒肉朋友和“以同利为朋”小人朋友是何其丑陋。对此后所有的关羽忠诚于刘备的描写,都不应只看作是一般的朋友关系,离开了政治信念看关羽与刘备的关系,甚至会说成是关羽的“愚忠”。比如第二十一回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关羽、张飞不见了刘备,两个人竟“撞入后园,提宝剑,突至亭前,左右拦挡

  卧龙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

不住。”降曹之后,为保护二嫂,不乱君臣之礼,“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受曹操新战袍穿在里面,仍用旧袍罩之,是“不敢以丞相新赐而忘兄长旧赐”;受美女金帛不拜,得赤兔马称谢,是“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见刘备信而大哭,挂印封金,过关斩将,是“义不负心,忠不顾死。”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