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司马家族的发家史以及治国策略
关于司马氏的起源
秦末,赵将司马昂定河内,为项羽封为殷王,晋书里所载司马氏先祖即为司马昂(这里有争议,暂不论)。可以肯定也有史书记载较多的是司马懿高祖司马钧,据《后汉书。安帝纪》与《后汉书。西羌传》所载,其人以讨西羌之功出道,最高做到左冯翊行征西将军之职。因为在攻打先零羌之时指挥不力而受到处分,不久死去。可以看出,河内司马氏的先祖,主要是活跃于军事领域。而河内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属于军略上必争之地,因此自古民性彪悍。由于这些因素的作用,司马家族本身带有着一定的尚武和彪悍的作风。
再来看距司马懿较近的祖父与父亲,据《三国志。司马朗传》裴注中《续传》所载,【朗祖父儁,字元异,博学好古,倜傥有大度。长八尺三寸,腰带十围,仪状魁岸,与众有异,乡党宗族咸景附焉。位至颍川太守。子司马防,字建公,性质直公方,虽间居宴处,威仪不忒。雅好汉书名臣列传,所讽诵者数十万言。少仕州郡,历官洛阳令、京兆尹,以年老转拜骑都尉。养志闾巷,阖门自守。诸子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也。年七十一,建安二十四年终。司马防有子八人,司马朗最长,次即晋宣皇帝司马懿也。】这里司马懿与司马朗的祖父司马儁,长得高大魁伟,倜傥有大度,带有着一定的武人风采,而其人博学好古,可知不是那种传统儒生中的经学家,苦研经典,寻章摘句。而是通达明鉴,这种学习带着很强的实用色彩。而司马懿与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对于规仪和个人修养更为注重,但是所好也是汉书名臣列传,仍然是注重这种古史的研究,对于经学并无很高的造诣。
而从武人出身的先祖,到博学好古,注重规仪的祖父和父亲,司马懿的长辈对于其后来活动和思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里司马氏虽然标榜自己的儒学素养,但是和正规的经学家区别很大。据《晋书。礼志中》所载,司马炎曾说:【“吾本诸生家,传礼来久。”】而诸生这一身份,只是郡县里边开设学校所教授的学生子弟,属于儒学推广的最基层身份,并不具备显赫的地位。因此司马家族的儒学造诣并不是很高,其社会地位应该来说中规中矩。
司马氏在魏的举用与士族关系
司马兄弟被人所称谓的八达,最为出名的是司马朗、司马懿、司马芝。此三人的发达皆与汉末的清流评议之风有关。汉末由于士人清议的出现,使得儒生或者说所谓的读书人的话语权得到放大,所谓的名士一旦对于某个普通士人做出积极评价,其人身价一般来说都会见涨。而虽然有一些能够打破地域上的限制,但是基本上还是保持着乡谊基础。而对于司马氏兄弟的发迹有重要影响的杨俊,就是河内人。据《三国志。杨俊传》【司马宣王年十六七,与俊相遇,俊曰:此非常之人也。又司马朗早有声名,其族兄芝,众未之知,惟俊言曰:芝虽夙望不及朗,实理但有优耳。】至于司马朗,由于其早先的优异表现,则早早被众人关注,这里不表。而司马懿真正能够获得足够的名声基础,所倚重的并不只是不太出名的杨俊,而是汉末名臣、名士崔琰。据《三国志。崔琰传》所载,【始琰与司马朗善,晋宣王方壮,琰谓朗曰:“子之弟,聪哲明允,刚断英跱,殆非子之所及也。”朗以为不然,而琰每秉此论。】崔琰号称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为曹操重臣,这样的名士,名臣的青眼有加,可以说在士人政治中为司马懿的参政铺了一条康庄大道,更不用说其人还与司马懿之兄司马朗关系颇密。
而关于司马懿的出道,据《晋书。宣帝纪》所载,【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这里在《魏略》却有着不同的记载,【晋宣帝好学,曹洪自以*疏,欲屈自辅帝,帝耻往访,乃托病拄杖。洪恨之,以语太祖,太祖辟帝,乃投杖而应命也。】这里两种不同的记载,大相径庭,孰真孰假,见仁见智。个人倾向于《魏略》的说法。而《晋书》对于司马懿极尽讳饰之能。
司马懿的出道,实际上也与家族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司马氏与曹氏早就有交集。当年司马懿父亲司马防就曾举荐曹操出任北部尉,而后一直同朝为官。而司马朗更是早被曹操征辟为司空掾属。司马氏与曹氏的交情匪浅,而晋书为了减轻司马氏篡曹氏政权之嫌,多处强调夸张了曹操与司马懿的矛盾和对抗,从这来看是属于不正常的。
司马氏在魏的发展与士族关系
司马懿在进入魏的政治体系之后,对于士族关系的重视一直很强。从《三国志。杨俊传》可以看出,【初,临菑侯与俊善,太祖适嗣未定,密访群司。俊虽并论文帝、临菑才分所长,不适有所据当,然称临菑犹美,文帝常以恨之。黄初三年,车驾至宛,以市不丰乐,发怒收俊。尚书仆射司马宣王、常侍王象、荀纬请俊,叩头流血,帝不许。俊曰:“吾知罪矣。”遂自杀。众冤痛之。】这里杨俊因为卷入立嗣之争而为曹丕所嫉恨,找了个无厘头的理由问罪使其自杀了。而这里劝谏、甚至哀求曹丕的三人,司马懿、王象、荀纬都是河内人,。值得一提的是,王象受益于杨俊的评价和举荐,而之后,王象也知恩图报,向曹丕推荐杨俊。这里能够隐隐的感觉到皇权的身边已经形成了一张隐形的士族、乡党关系网,虽然和皇权的碰撞仍然处于弱势,但是其影响已经不可忽视。
司马氏和荀氏的交往更能说明司马家的发展所依靠的士族关系。司马懿一开始有荀氏家族的荀彧举荐,而司马懿对于这一提携十分感激,这使得河内司马氏与颍川荀氏之间结成了一个政治上联盟的可能性变大了。而司马懿掌权之后,也是按照这一思路来做的。据《三国志。荀彧传》裴注引《晋阳秋》所载,【司马宣王见荀顗,奇之,曰:“荀令君之子也。近见袁袁偘,亦曜卿之子也。”擢拜散骑侍郎。】这里明显的对于荀彧之子的名头更为重视,应该是司马懿出于和荀氏结盟之虑下的一步棋,也不排除报恩的意思在里边。而司马懿本人对于荀彧亦是极为推崇,【“书传远目,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与此同时司马懿因为工作的关系,与陈群、吴质、朱铄关系密切,号称四友。这其中陈群与其身后
吾乃常山赵子龙也,谁敢于我决一死战? ----赵云
的颍川陈氏是一个不可忽视政治力量。颍川陈氏与颍川荀氏,乃是作为汉末最为著名的两个大家族。陈群先祖做官不高,但是死后却有三万人从各地赶来为其发丧,司空荀爽、太仆令韩融均执子孙礼。由此可见其人与陈氏家族的影响力。而陈群本人更是才华出众,连孔融这样的傲气之人也对其另眼相看。更为重要的是,荀彧是引荐陈群进入曹魏政权的人,之后更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陈群。【荀顗,字景倩,颍川人,魏太尉彧之第六子也。幼为姊婿陈群所赏。性至孝,总角知名,博学洽闻,理思周密。】这样颍川大族陈荀更是结为了牢不可破的联盟。而司马氏在获得了政治资本之后,也具有了结盟的资本,司马懿明智的结成了司马、荀、陈三角同盟,使司马氏在曹魏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极大的稳固,之后陈群之子陈泰也是心向司马氏。而开始的助力杨俊崔琰应为得罪了曹氏父子,均早早被清除。并未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值得注意的是,司马氏与宗族的关系也是颇为紧密。夏侯渊之侄夏侯尚之女夏侯徽为司马懿之子司马师所娶,虽然过早去世,但是这一关系的结下也为司马氏的地位的巩固取得了一定的好处。而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与夏侯尚之子夏侯玄在没有利益冲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