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指囷相赠”——乱世最难得的是人才
这是我和周瑜早期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意义不在于我家的那三千担粮食有多贵重,不在于我有多豪爽大方,而在于我毫不犹豫地把它送给了一个最该送的人——乱世奇才,青年英雄周瑜。
那时我已经是一个有名的败家子了。
我莫名其妙地继承了祖父和父亲留下的万贯家财。当我懂事的时候,我已经是一个孤儿,跟能干但太善良的母亲在一起过日子。我对我祖宗到底是用血汗创业的艰辛,还是用智慧发财的传奇,是用抢劫起家的惊险,还是用剥削致富的秘密,甚至于天降横财的侥幸,都缺乏切身的感性认识,所以,我对这份丰厚的家业没有发自内心的珍惜,守成都谈不上,更不用说让它增值。
可见一个人的财产实在不能来得太容易,不是他的就不是他的。
更可悲的是,太敏感的我连心安理得地占有一份祖传家业的自信都没有。我受不了巨大的贫富悬殊的差距。当时国家的解体,官府的腐败,战争的频仍,乡亲们触目惊心的贫穷和灾难,一方面让我对这份来历不明的家财总感觉有愧,良心不安;另一方面,这份家产也滋长了我的一种野心:也许我倒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在这山河破碎的乱世,挣下一份更干净、更堂皇的济世伟业。
这算不算是一个败家子的理想主义呢?
于是,年轻的我同时扮演了“大善人”和“大豪客”这两种角色,一方面,乐施好善,接济穷人;另一方面,一掷千金,资助英雄。我在读书习武之际还成了一个江湖“大哥”,手下养了百几十个乌合之众,在远近颇有名气。但我一直没遇上一个真正的豪杰义士,这成了我最大的期待,即使我已经受到了淮南王袁术的青睐,当上了他的东城长,我还是有一种很深的不遇和失落感。
直到有一天,命运之神把周瑜送到了我面前。
当时我们俩还互不认识。周瑜是听说我后主动前来跟我借粮的,而我对周瑜更是久仰大名。他是江淮间最著名的美男子,是丹阳太守周尚的侄儿,尤其是江东小霸王孙策的铁哥们,帮助孙策在江东打下了半壁江山,刚刚受命回来当袁术的居巢长。
周瑜当时才22岁,他的眉清目秀和英武豪迈都让我惊为天人。而他一见我就跟我交心,他说大丈
清心寡欲,约己爱民
夫在世,最要建功立业和结交强人,孙策是他亦友亦主,从一而终的最佳选择,他即将回江东去。他受命北返只是权宜之计,袁术何德何能,让我跟他?——这也正是我对袁术的感觉。他说袁术让他当居巢长,却又让他的士兵饿肚子,他只好亲自带兵前来向我讨粮,让士兵吃饱后再做打算。他说他跟我一见如故,那感觉不可思议,我完全可以不借,他借着了还是没借着都一样,反正从此认定我这哥们儿了。
当时我家被我败得只剩下了最后两囷米,一囷倒还三千斛。我二话没说,随手指着其中的一囷对周瑜说:“这两囷米,公瑾随便要一囷去就是,别说借了,多难听啊。”
母亲对我的大手大脚早已忍无可忍。这回,她却欣喜地对我说:“傻儿子,你终于做对了一件事!”
我跟周瑜的莫逆之交由此开始,我还通过他搭上了东吴这艘最有前途的远洋巨轮。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