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故事 > 历朝故事 >

诸葛亮五丈原前的等待

本文发表于2022-02-17 14:18:42 最后修改于2022-02-17 14:18:420人浏览
  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诸葛亮五丈原前的等待

  《三国演义》中,有一次十

  子浑身都是胆也!

分精彩的相互辩难。这是夷陵之战后,吴、蜀重新修好时,孙权送走蜀国使臣李恢后,又派张温去成都回访。诸葛亮鄙视张温以口舌之辩恃才傲物,特别召来益州饱学之士秦宓。交谈中,秦宓以所学知识为政治服务,有问必答,最终的落脚点是,西蜀政权是正统。张温数度辩难都处于下风,竟然拿出了杀手锏:“日生于东乎?”想以此自然现象来证明,东吴才是中国的正统政权。秦宓针锋相对地回

  答说:“虽生于东而没于西。”此话的政治意义十分明白:虽然东吴有皇帝,但必然要为西蜀消灭。这故事是真实的,《三国志》中亦有记载,诸葛亮特地召来秦宓,就是要在打嘴仗中胜过对方。

  可惜的是,自然现象同政治斗争并没有表里联系,徒作口舌之争,根本不能改变西蜀日渐没落直至灭亡的命运。诸葛亮主政期间,虽然明察到西蜀危急存亡的紧迫形势,然而却举止失措,不但未能挽大厦于将倾,反而加速了它的崩塌。命归五丈原时,他是带着无可奈何的心情溘然而去的。

  诸葛亮一生自视甚高,青年时就自况管仲、乐毅,是出将入相的全才;南征孟获的胜利,似乎又检验了他的军事才干,鼓舞了他率领部队进攻曹魏的信心。在做了两年半的准备之后,于公元228年春,率领十万军队开始“北伐”。

  中国人有一句格言:“事不过三”。按理说,三次“北伐”三次失败足以使诸葛亮清醒过来。不能说此时诸葛亮依然昏头胀脑,他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善后。如果不“北伐”,常驻汉中就失去了理由,必须回成都。然而京城的变数很多,权臣同皇帝之间,有难以调和的权力之争,表面的君臣称颂,难以化解权力争夺的内心块垒;觊觎宰辅地位者大有人在,随时潜在着阴谋与算计。所以他不能回去。不能回去当然得有事可做,这就是“北伐”。所以三次“北伐”失败后,又大度地追加一次,公元232年春,诸葛亮从勉县出发进行第四次“北伐”,可惜再一次失败了。对一个三军统帅来说,四次失败足以夺气,已经没有了继续“北伐”的勇气与毅力。然而如果不“北伐”,依然面临着返回成都的为难,所以还有第五次。

  仔细考查诸葛亮五次“北伐”的全过程,大致归纳有以下几点。

  其一,战略目标是凉州。夺取凉州是西蜀夺取益州后已经确定的目标,章武元年刘备成都称帝时,

  自古以来,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岂有不亡之国

考虑到超在陇右的社会基础,一投降过来,立即加封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当时的凉州尚为魏国控制,马超的州牧一职仅是虚衔,要使空衔成为实职,还得马超出力掠取,这是刘备刺激马超的策略。当孙权索要荆州时,刘备回答说,需得凉州,当还荆州。后半句虽是推托之辞,前半句则是真的。

  诸葛亮主蜀之后,原定的战略目标并没有改变,加封魏延为凉州刺史的目的,略同于马超。第一次和第四次出兵,都是奔天水这一战略要地。如能在天水一带站稳脚跟,凉州大部就为西蜀所有,魏国再出兵反抢就十分困难。西蜀军队已占领战略要地,利用陇上复杂的地形反客为主以逸待劳,魏军不仅有长途奔袭的疲劳,输运的艰难,而且需逆渭水仰攻,这在战略战术上都处于不利地位。正因为凉州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魏国始终没有给诸葛亮留下立足时间。

  这时候,诸葛亮已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之中,他始终坚持刘备夺取凉州的战略目标,却不曾分析前后形势已发生根本变化。刘备夺取益州后,经济上,有荆州六郡和整个益州丰富的物资资源做支撑;军事上,不仅节节取得了重大胜利,而且并吞了荆州南四郡和益州刘璋的十余万军队,实力充盈,威望徒增;投奔过来的马超在凉州经营多年,虽然最后失败了,但还有巨大的政治影响,支持马超的地方势力还很雄厚。在经历了丢失荆州特别是夷陵惨败后,西蜀已元气大伤,一时间很难振作;马超病逝后,在凉州的这面大旗已经倒下,支持马超的潜在势力已作鸟兽散。一句话,西蜀已失去了主动出击的所有条件。从刘氏集团的利益思考,此时惟一的出路是,对外部依险固守,等待时机;对内部,与民休养生息,培植元气,积蓄力量。然而诸葛亮见不及此,却徒然进行没有胜利可能的“北伐”。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