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故事 > 历朝故事 >

三国时代大崩溃的最后十几年之二

本文发表于2022-02-14 16:35:47 最后修改于2022-02-14 16:35:470人浏览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255年的新年刚过,毋丘俭和文钦就假造永宁太后的诏书,狠狠埋汰了司师一翻,然后强迫淮南地区各地将领、官员一起到寿春去歃血为盟,一同造反。他们先试图拉拢镇南将军诸葛诞,但是遭到拒绝和举报。歃血仪式完毕后,毋丘俭和文钦又各派了四个质子去东吴以换取救兵,自己带领六万人出寿春向西渡过淮河,驻扎在项城,毋丘俭城中驻守,文钦带人在城外打游击,专等司马师来决战。

三国时代大崩溃的最后十几年之二

  朝会上很多人建议派人平叛,但是王肃、傅嘏、钟会强烈建议司马师亲征,于是司马师召各地兵马勤王,同时亲帅十万人出发进驻陈国、许昌附近的汝阳,另外派遣诸葛诞都督豫州军队逼近寿春,征东将军胡遵率领青州、徐州各路部队从谯郡出发,切断毋丘俭、文钦的退路,派王基率领前锋部队驻扎南顿,与敌军形成对峙。

  双方刚开始僵持,毋丘俭部下的史招和李绩就相继投降司马师,司马师高兴的跟众人说:“看,怎么样,毋丘俭他们造反只能鼓惑淮南人,淮北的人还是不跟他走的嘛。”于是司马师进一步派遣兖州刺史邓艾带兵进驻乐嘉,并向叛军故意露出衰弱的迹象。

  此时淮南军开始出现军心涣散的迹象,因为淮南将士的家都在北边,他们无心恋战,而且还是被迫加入叛军,积极性本来也不高。看到这样的情况,毋丘俭等人知道僵持下去不是办法,必须率先打开局面。于是文钦率领部队,对看上去相当薄弱的邓艾所部发起攻击,文钦跟他的二儿子文俶商定,俩人分别率领一支部队分两路袭击邓艾,以击鼓为号。

  这正中了司马师的圈套,他秘密带兵去支援邓艾,晚上与文钦那一路相遇,文钦见是圈套,而且司马师部队严整,知道没有胜算,只能撤兵。文俶那一路惨了。

  文俶小字阿鸯,所以也叫文鸯,当时虽然只有十八岁,却勇冠三军,异常善战。尽管他老爹失约没到,文鸯身陷重围,被司马师和邓艾的部队杀的七零八落,但是文鸯凭借自身的锐利和勇猛,带领十几个骑兵摧锋陷阵,无人可当,突围而出。这一仗杀的有多震撼不用形容,仅仅一件事就能说明问题:司马师吓的眼珠子都掉下来了。

  司马师眼睛下面有个瘤,当时他可能认为文钦退了,文鸯也不会来打,所以正在请大夫给他做手术切除肿瘤,谁知文鸯锐气逼人,居然杀了上来,司马师一着急,眼珠子掉出来了,疼的他硬生生把被都咬碎了。这个时候他把指挥权交给了弟弟司马昭,临危受命的司马昭赶紧派司马琏带八千精锐骑兵追击文钦父子,还派乐綝率步兵跟在司马琏之后一同进发。面对铺天盖地的攻势,文钦抱头鼠窜,举着盾牌盖住脑袋遁入项城。

  此时淮南军撤回寿春的路已经被胡遵切断,毋丘俭部队听说文钦大败,军心涣散,等都没等就连夜撤出项城,但是走到慎县的时候军队不战而溃,四散奔走。毋丘俭似乎并没料到会败得这么痛快,他慌忙的跟小弟毋丘秀和孙子毋丘重躲在水草下,结果被安风津的都尉射死,他的部下全都投降。毋丘俭的儿子毋丘甸事先知道老爸要造反,所以带着家人搬到了新安的一座山上,后来被攻下,诛灭了三族。另外毋丘俭还有毋丘宗等四个儿子在吴国做质子,后来吴国被灭,毋丘宗兄弟回到中原,一直在晋国做官。

  文钦父子自败于魏军之后逃奔寿春,还一边给征西将军郭淮写信,劝他一起举兵。可他并不知道,就在他跟毋丘俭驻扎项城的时候,一代名将郭淮已经病逝了。而且此时诸葛诞已经率先进驻寿春,寿春百姓听说毋丘俭等人失败害怕被屠城,十万人一起破门而出,有的钻进大山,其中数万人选择跑去东吴。

  文钦父子走投无路,不过他的命比毋丘俭好,因为吴国的援兵来了。

  孙峻带领吕据、留赞等人进军寿春,但他们出发晚了,或者说淮南军败的太快了,吴军刚走到东兴就接到了毋丘俭、文钦失败的消息,正在这个时候,文钦父子也跑来投降。但是诸葛诞已经进入寿春,而且魏国还有大批后继兵力,孙峻知道没什么油水可捞,选择退兵。

  不过还没等他全部退回去,正月底就传来了司马师去世的消息。孙峻精神为之一振,立刻回兵进攻并在高亭把魏将曹珍击败,但是寿春城的牢固让吴军望而生畏,淮南附近平叛的魏军多数还没撤走,孙峻不想经历像诸葛恪那样的惨败,于是撤兵。但是诸葛诞没有让他舒舒服服的回去,他派蒋班追击吴军,斩杀吴军大将留赞,孙楞、蒋修。当时留赞已经73岁高龄,在进攻寿春的路上已经患病,魏军追击的时候他已经无法起身,根本不能指挥战斗,最终被蒋班所杀。

  孙峻回到建业,如同他的前任诸葛恪一样,立刻就遇到了政变,不过他有全公主撑腰,迅速平息了政变,意图暗杀他的将军孙仪、张怡、林恂自杀,而其中最重要的参与者还有全公主的亲生妹妹,小名小虎的孙鲁育。全公主又除去了一个重要的政敌。

  吴军撤兵,司马昭总算是能回去好好给哥哥办个像样的葬礼了。

  魏国夏侯玄一党政变、皇帝下台、司马师去世,连续三大动荡几乎同时发生,蜀汉再也坐不住了,面对这样的天赐良机如果还不出手那简直是天字一号大蠢货。于是就在司马师下葬不久,姜维率领夏侯霸等人第五次北伐,数万人分三路浩浩荡荡的杀向祁山、石营、金城。

  其实这次出征蜀汉还是出现了反对的声音,张翼就说蜀汉弱小,人口稀少,不应该频繁用兵。姜维一点也没搭理张翼的意见。此时魏国征西将军郭淮已经去世,新任征西是前雍州刺史陈泰,这也是个军事天才。他认为姜维根本不会分兵进攻,三路只是虚张声势而已,因此他派顶替他担任雍州刺史的王经率军坚守狄道抵抗姜维的入侵,等待陈泰率军从陈仓支援,双方一起钳击蜀军。

  王经也是一个青史留名的人,不过不是在这里,他青史留名的故事此时还没发生。在雍州,王经把陈泰的部署当成了耳边风,自不量力的带兵来到洮西意图单独击退蜀军。可是对于身经百战的姜维来说,王经显然还是一个生瓜蛋子,王经部队在故关和陇西大溃败,被姜维率领的蜀军打残,星散流离,战死的居然数以万计!这样的伤亡规模已经是魏国几十年未遇了,即便东兴惨败和淮南的两次叛乱也没有造成这么多士兵的阵亡。王经率领余部一万多人退保狄道城,姜维乘胜追击,把狄道团团围住,雍州已经是岌岌可危了。陈泰无奈,星夜驰报朝廷增援。魏国政治和军事连续受到重创,震动朝野,一片惊呼。

  刻不容缓,司马昭急忙任命长水校尉邓艾担任安西将军,火速支援陈泰,同时让司马孚率兵为后继。邓艾在与陈泰的军事会议上抛出了自己的计划,他说:“现在姜维部队刚刚取得了一场大捷,士气正盛,我们却刚刚经历大败,士气低落,因此不可以交锋,必须先避其锐气。况且狄道城不够坚固,无法长期坚守,因此应该放弃狄道城及陇右,另寻险要固守,等到后面的大军集合后徐图恢复。”

  但是军事才能同样出色的陈泰却认为:姜维虽然取得一场大胜,但是他并没有带兵东进去占领栎阳粮仓,并且收拢民心、拉拢羌人,跟他们一起进攻潼关、陇右,这是姜维的失策。现在姜维止步于狄道城下,士气已经受挫,不再锋锐,敌我双方的形势已经逆转,况且姜维的军粮肯定已经不够用,现在正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敌军的最好时机。你们为什么要说放弃陇右和狄道的话!

  双方各执一词,难分高下,于是到底采取哪个策略去进行后面的部署就成了难题,只能让司马昭去裁决了。陈泰和邓艾都是司马家族的亲信,司马昭也不好明显偏袒一方,只能按照职位高低来进行取舍,他说诸葛亮都打不下来的地方姜维更打不下来,只是现在粮少,还是听征西将军的话赶紧救援吧。于是按照陈泰的安排,魏军分三路进入陇西,绕过蜀军和高城岭,出奇不意的出现在狄道东南的山上,跟狄道城内取得联系,准备里应外合,进攻蜀军。狄道城内的守军见援军赶来,也士气大震。

  此时蜀军内部又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张翼再次提出撤军的想法,他对姜维说:“咱都取得了那么大的一场胜利,差不多得了,回吧~不要再画蛇添足,轻易失去这么一件大功劳。”姜维盛怒,坚决不从,反而加紧围攻狄道城,却不能攻克。当魏军出现在狄道城周围的时候,姜维非常震惊,他迫不得已带兵从狭窄的山道上进攻魏军,结果被陈泰凭借险要的山地击败。战斗结束不久,陈泰又扬言要切断蜀军撤退的后路。姜维也知道这仗是打不下去了,只能退回钟提。狄道围解,王经感慨的说:“粮食马上就吃完了,幸亏抓住机会大败了敌人,不然狄道要被屠城,整个雍州都要沦陷了。”

  姜维撤军,魏国人总算松了一口气。但是这个时候邓艾仍然保持了高度的警惕,他说:“王经那场洮西的败仗实在不能算作小败,咱们损兵折将,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百姓四散逃亡,整个雍州就在崩溃的边缘。而姜维却有大胜之后的余威,况且他们可以合兵一处,而我们则需要分兵把守多处,还有其他一些优势,所以蜀军可定还会再来,我们必须提前做出准备。”陈泰也接受了邓艾的建议,加强各处城防工事,增添了防守兵力。

  自武侯第一次北伐以后,蜀汉再一次撼动了魏国,这一仗给很多魏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过就像邓艾预料的那样,姜维果然在第二年春天就再次出现在征西将军陈泰驻守的上邽,共同出兵的还有蜀汉镇西将军胡济。邓艾已经摩拳擦掌很久了,上次他的建议被陈泰驳回,而且陈泰还用实际行动证明邓艾是错误的,虽然后来邓艾抓住陈泰属下大败的小辫子添油加醋诋毁了一顿,但是毕竟在军功上他已经相形见绌了,于是邓艾决定要利用这次机会证明,自己的军事才华并不亚于陈泰。他果然成功了。

  这次姜维第六次北伐是发生在公元256年八月份。年初的时候,为了表彰姜维去年在洮西取得的大捷,刘禅任命姜维为大将军。这是蜀汉第三任大将军,不过姜维这个大将军比起蒋琬和费祎来可逊色了不少,起码他就没有主政的权力,刘禅已经决定自己亲政了。

  这一仗看上去更像去年陇西大战的延续。尽管陈泰很委屈的因为部下不听话而遭到惨败,所以被调回朝廷,但是姜维似乎仍然觉得自己一个人力有不逮,于是他跟镇西将军胡济约好,两路进兵,会于魏国征西将军驻地上邽,一起干掉魏军主力,谋取雍州。

  这一次姜维选择的突破口在祁山,但是谁知邓艾早已严密布防恭候多时。自去年姜维撤兵后,邓艾就建议陈泰加强了防御。姜维的斥候还算出色,在探听到魏国已经在祁山做好充分准备以后,姜维修改了作战计划,他打算往西经过董亭后去围南安。这条路他曾经走过一次,那是在费祎刚被刺杀之后,不过那次北伐因为军粮不济的原因一无所获,连魏国援军长什么样都没看着就退兵了。

  这次邓艾比姜维准备的更充分,他在半路上就驻扎于武城山的险要之处,阻断了姜维的进军路线。这时的姜维应该很郁闷,但是对于已经有备无患的魏军,姜维偏不信邪,发动强攻去争夺邓艾的险要,但是果然无法取胜。而这时他也接到了胡济根本没有配合他出兵上邽的消息。势单力孤的姜维相当纠结,他不愿退兵,试图以一己之力坚持北伐,所以姜维再次修改作战计划,当夜就向东渡过渭河,准备独自跋涉险峻山道进攻上邽。

  邓艾充分的准备再次发挥了效力,他以少量兵力在段谷拦截了蜀军,两军在段谷中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魏军大获全胜,斩将十余员,杀敌数千人,蜀军溃败。姜维兵败退回成都。蜀汉本就弱小,兵力有限,姜维这次北伐又损失惨重,导致陇右多处发生民变,于是这就成了很多反对派的话柄。

  蜀汉内部没有出现大臣争权的局面,但是刘禅与姜维的矛盾却暗流涌动。当初蒋琬担任大将军的时候刘禅就有过意旨,要蒋琬谨慎出兵,必须吴国有动作蜀汉才能择机出动。蒋琬和费祎都做的很好,基本不太北伐,然而姜维是个“淘气的坏孩子”,打仗比当年武侯还频繁,这样刘禅多少有点不爽。于是他故意亲近宦官黄皓和大臣陈祗、谯周,后二人还挖空心思写了篇《仇国论》来反对“某些人”穷兵黩武。陇西民怨四起,朝廷上政敌攻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姜维无奈的吃了回黄连,自贬为后将军。虽然他还是在做大将军所做的事情,不过已经明显落于下风,刘禅这招借刀杀人玩的十分漂亮。

  蜀汉君臣暗中较劲,吴国即将发生动乱。同样在256年八月份,就在姜维兵败段谷的同时,孙峻派兵袭击寿春。不过打仗已经是次要的事情,吴国的重点不在外战,而在内部,又一次权力更迭引发的武力冲突将再次把吴国拖向深渊。

  文钦自上次叛变司马师失败后逃到吴国,立刻就被任命为征北将军。当初他屡建军功却无封赏,如今却一赏就是个地方大员,文钦相当兴奋,赶紧向掌权者孙峻建议袭击寿春,他希望用自己努力的工作来回报吴国朝廷的赏识。

  孙峻老早就已经得罪了江东士族,在刚刚暗杀诸葛恪以后江东大族曾经对他寄予了厚望,期盼他能够扭转诸葛恪对士族极端敌视的态度。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太天真了,因为当他们建议孙峻任命另一位顾命大臣滕胤为司徒的时候,孙峻以绝不放权给宗室以外的态度给予了回绝。滕胤在诸葛恪坚持北伐的时候站在士族一边,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阻,因此滕胤的地位在吴国相当高。孙峻虽然没有封他,但是也没有治他,两个人看似没有瓜葛,实际互相畏惧。

  文钦建议出征,孙峻许可,他派遣文钦、吕据、朱异、刘篡、唐咨等人率军出发。但是当他在建业旁边的石头城为大军饯行时,恶贯满盈的孙峻突然心脏病发作,匆忙下了地狱。按照他的所作所为来说,死的这么痛快、这么没痛苦,还真是他运气不坏。

  孙峻的弟弟孙綝继续掌控朝廷,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回已经出发在路上的军队。这个诏命一发出,立刻就引起了吕据的勃然大怒。吕据是孙权时代大司马吕范的二儿子,吕范在演义里给刘备和孙尚香做月老,看起来老实忠厚,但实际上是个文武全才,他儿子吕据也毫不逊色,是后孙权时代的东吴支柱将领之一。其实吕据也是全公主的坚定追随者,当初他就是著名的鲁王党代表人物。不过吕据看上去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他自认为同样是孙权临死前的顾命大臣之一,理所应当的接过孙峻身后的权力,谁想到,孙綝居然拿过了接力棒。孙綝是个什么东西,不过是孙峻的弟弟而已,还不是亲的,什么功劳都没有,什么能力都没有,凭什么给孙峻接班?此外,吴国宫廷内部的复杂关系也是这场军事政变的催化剂,全公主跟孙綝已经产生了裂痕,这个我们以后再讲。

  吕据鼓惑一起出征的将领们共同联名弹劾孙綝,举荐原先的政敌——太子党人滕胤为丞相,然后吕据率兵就准备杀回建业干掉孙綝夺取权柄。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孙綝并没有慌张,他先任命滕胤为大司马,让他去武昌代替吕岱指挥军队拿下吕据。这明显是在拉拢中间派。不过滕胤也不是傻子:当初那么多人推荐我做司徒,你表哥孙峻坚决不干。现在火烧眉毛知道讨好我了,临时抱佛脚吗?于是滕胤根本不理那一套,坚决不去武昌,还顺便扣下了孙綝派来宣布命令的华融和丁晏,召来典军杨崇和名将孙皎的儿子羽林军都督孙咨带兵前去对付孙綝,同时对外宣称孙綝造反了。孙咨不干,被滕胤所杀。

  孙綝这一伙人肯定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首先孙綝让自己的表弟孙虑督孙宪、施宽、丁奉等人带兵冲向江都挡住吕据等人,然后派人给同在出征部队中的将领文钦、刘篡、唐咨带去皇帝名义的书信,说吕据造反,让他们一起就地讨伐反贼。另一方面,孙綝还承诺高官厚禄让将军刘丞率军去进攻敬酒不吃吃罚酒的滕胤。

  滕胤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指挥军队打仗他是个标准门外汉。他一直坚守阵地等待吕据杀回来帮忙,但是经过一夜苦战终于没挺过去,孙綝的大部队在早上云集而来,攻杀了滕胤,孙綝又诛了他的三族。

  滕胤并不知道,他期待了一夜的吕据情况更糟,根本不可能来帮忙。面对孙虑、孙宪、施宽、丁奉率领的大军,以及文钦、刘篡、唐咨的火线反戈,吕据毫无胜算。他一路败退到新州,拒绝了部下劝他投降魏国的建议,举刀自杀,最终被诛灭三族。

  滕胤和吕据被杀,还有一个人很恐慌,他就是武昌都督孙壹。孙壹是帮助孙峻暗杀诸葛恪及干掉诸葛融的大功臣之一,不过他应该很后悔做了滕胤和吕据的大舅子。孙綝对所有跟滕胤和吕据有关系的人都很忌惮,于是几个月以后,孙綝趁魏国淮南叛乱的机会派遣朱桓的儿子朱异带军前往武昌秘密进攻孙壹。孙壹早有心理准备,被迫携带滕胤的老婆投奔了魏国。司马昭大喜,封他为车骑将军,还把前任皇帝曹芳的漂亮老婆邢氏赐给他。邢

  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氏漂亮,嫉妒心也很强,对婢女极其严厉苛刻,三年后孙壹和他的漂亮老婆邢氏都被无法忍受虐待的婢女杀死。

  成功平定叛乱的孙綝立刻在当年十一月就封自己为大将军、假节,牢牢控制住军权。但是他忘了一件事,那些帮他平定叛乱的功臣他一个都没管,尤其是在孙峻时代被提拔到右将军的孙虑。孙虑是孙峻的表弟,孙綝的表哥,孙峻对他非常重用,他对孙峻兄弟也一直死心塌地。谁想这个孙綝屁事不懂,太不开窍,光顾着自己一个人升官发财。于是孙虑伙同当初跟自己帮孙綝干掉吕据并且对孙綝小心眼也十分不满的将军孙宪,以及王惇,谋划诛杀孙綝。

  这个事情大体上属于全公主一派的内讧,孙虑、孙宪、王惇没有能够竞争过孙綝,最终失败,王惇被杀,孙虑喝毒药自杀,孙宪也自己结果了自己的性命。

  眼见国内局势动荡,身在荆州的大都督施绩无奈,只能派人向蜀汉求救,厚着脸皮说自己的国家发生动乱,请求帮忙防止敌国趁虚入侵。反正还没有入侵,做做样子有何不可?这样的顺水人情还是要得的,于是刘禅派右将军阎宇向吴蜀交界的永安增兵五千,随时帮助吴国平叛或抵御魏国入侵。

  混乱不堪的256年就这样走到了尾声,吴蜀两国在这一年都经历了国内的动荡,而明年该轮到魏国了。

  257年的主角只有一个,发生的所有事情也都跟他有关,这个人就是魏国征东将军诸葛诞。

  诸葛诞是著名的魏国党人,他当年跟夏侯玄、邓飏、卫烈等人搞“三豫、四聪、八达”,结果被明帝曹睿免职,直到曹睿去世才被重新启用。诸葛诞是铁杆亲曹派,但是他很有城府,并不外露,而且故意亲近司马家族,当初司马懿刚去世的时候,诸葛诞就强忍王凌被诛灭三族的悲痛,故意讨好司马师,劝他讨伐吴国以转移国内矛盾,不过可惜的是那一战诸葛诞惨败。不过诸葛诞却从此进入了司马家族的小圈子,一直在淮南地区任高官。暗地里,诸葛诞一直联络同党,私养死士数千人以备不时之需。256年冬天,诸葛诞在所督兵马足够应对的情况下借口吴军可能进攻徐堨而向朝廷申请增加寿春守军十万,此外他还申请在临淮筑城用来抵抗敌军,诸葛诞造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有条不紊,并不急于求成。

  但是这一切都被朝廷看在眼里。司马昭刚刚掌权,贾充就建议司马昭对四征进行摸底,于是司马昭就让贾充去做这件事。贾充从寿春回来后就说:“诸葛诞在寿春收买人心、图谋不轨,必须尽快处理。”公元257年四月份,朝廷征调诸葛诞回朝廷任职司空。

  接到通知后诸葛诞暴怒:“就算是让我做三公,那也肯定要在王昶之后。怎么现在就任命了!没有使者,又没有调令,还派军队给乐綝,这肯定都是乐綝在搞!”于是诸葛诞带着几百人来到扬州,杀死扬州刺史乐綝。接着诸葛诞派将军朱成向吴国称臣,还派自己的小儿子诸葛靓及长史吴纲一同去吴国搬救兵,他自己则集合了淮南和淮北地区的十万部队,再加上扬州刚刚归附的四五万人,意图坚守到吴军前来救援。

  淮南再次叛乱,众人都劝说司马昭赶紧前去平叛,但是司马昭非常冷静,他说诸葛诞这次肯定要联接吴国,咱们必须倾全力才能万无一失。于是司马昭通告全国,共同平叛,征发青州、徐州、豫州、荆州共五十万大军,胁迫皇帝曹髦和皇太后一同东征。这几乎是倾全国之力,如厚重的乌云一般,狠狠压向寿春。在主力大部队向寿春进发的同时,司马昭还命令荆州的总指挥王昶占据夹石逼近江陵,迫使吴国的荆州大都督施绩及公安都督全熙无法向东增援。

  魏国浩荡的平叛大军进驻项城附近,吴国的援军也出发了,孙綝得知诸葛诞叛变的消息异常兴奋,急忙派遣文钦、唐咨、全端、全怿率三万人救援,另外孙綝自己率领大军相继进发到镬里驻扎,他的三万人前锋部队由朱异率领去搂草打兔子,偷偷的顺便去灭了武昌都督孙壹,结果孙壹提前得知消息投奔魏国。

  司马昭的计划是徐图进取,以压倒性的兵力优势生吃敌军,因此大军在项城暂时停留,而派镇东将军王基执行包围寿春的任务。正在这时,文钦等人杀到,并且凭借一股锐气成功突围进城与诸葛诞会和。另外一面,孙綝又给朱异添了两万人,让他跟丁奉一同来到寿春城外,准备里应外合。

  司马昭还是意图稳扎稳打,他命令王基放弃围城,转而在北面的山上扎营以应对朱异、丁奉的五万先锋援军。但是王基对司马昭这个安排很不满意,他对属下说现在我军围城部队的阵地都很牢固,现在应该赶紧集合主力围点打援,要是放弃围城把敌人放出来的话,那再聪明的人也没办法处理后面的局面了。于是王基赶紧给司马昭上书,详尽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司马昭并不刚愎,接受了王基的意见后立刻率主力大部队前进到丘头驻扎以给予吴军更大的震慑,同时王基严密防守,随时准备跟朱异的援军短兵相接。

  但是还没等王基的部队跟朱异对上仗,兖州刺史州泰便在阳渊把朱异和丁奉击退,朱异在撤退途中被州泰追击,死伤两千多人。孙綝知道以后大怒,又拨给朱异和丁奉五万人去进攻州泰,再配上将军黎斐。另外,孙綝还派将军任度、张震等率领六千敢死队,连夜在营地西边六里处搭建浮桥渡过淮河,并且迅速建立了阵地。但是他们很快就被魏军的石苞和州泰击败,赶紧跑到了高山上。

  此时朱异也在黎浆重新集结整顿完毕,五万人开着战车包围了五木城。但是朱异并没有坚持多久就又被随后赶来的石苞和州泰击败,朱异不得不率败军逃回大本营镬里。就在两路吴军接连败给魏军的同时,泰山太守胡烈率领五千人偷袭了吴军的屯粮地陆县,一把火烧了个精光。孙綝还不认输,还要再派给朱异三万人接着去打。但是朱异不干了,可能是看到敌我实力差距太大,朱异坚决不听从孙綝死战到底的命令(这不废话么,眼看着打不赢侨萌ニ退溃档梦桓鏊锞D丢掉命吗?)孙綝怒气冲天,即刻派人去招来朱异。很多人对朱异说不能去,去了孙綝会杀你。但是朱异很天真的说孙綝是自己人,不会出事的。结果孙綝却一点也没念他的好,干净利落的砍下了朱异的脑袋。

  战役到此已经接近了尾声,临阵斩将的吴军已经没有多少力气继续打下去。孙綝尽管派弟弟孙恩接替朱异,但是面对数十倍于己的魏军,吴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此时魏军士气却大涨,石苞和王基多次向司马昭请求全力出击。但是司马昭仍然很保守,他认为城内粮食马上吃完,敌军很快就会自己崩溃,如果现在发起总攻就会增添无谓的伤亡。于是司马昭命部队三面围城,专等吴军前来送死。而与此同时,钟会提出了一个计划,让司马昭眼前一亮……于是,淮南闹剧第三季终于在高潮中上演了大结局。

  淮南闹剧第三季的高潮部分源于战场之外,事关吴国宫廷纷争。

  其实在大战期间,吴国内部已经发生叛乱,建安、鄱阳一带的山越百姓造反,影响很大,无法抽身的孙綝只能让钟离牧前往平叛,幸好钟离牧不负所望,马到成功。

  真正关系到淮南战场上的,还要说到挑起“二宫并阙”的全公主。其实她还有个亲生妹妹,名叫孙鲁育,小名叫小虎。两人虽然是亲生姐妹,但是似乎根本没感情可言,姐姐大虎嫁给全琮后支持鲁王孙霸挑起宫廷混乱,而妹妹小虎则嫁给骠骑将军朱据,所以孙鲁育也多被叫做朱主。朱据是强硬的太丄子党,曾经多次上书直言维护太子,结果被孙权所杀,朱主坚决支持丈夫,跟姐姐全主对立。公元255年,孙峻从救援毌丘俭叛乱的战场上撤回来,发生了孙仪等人的叛乱,在全公主的谋划下,孙仪叛乱失败。孙仪是名将孙皎的儿子,全公主为了彻底铲除政敌、自己的亲妹妹,于是宣称这次叛乱朱主孙鲁育也是参与者之一,让孙峻杀害了朱主,事情告一段落。但是后来孙亮知道二姐朱主是全公主害死的,很气愤,就问大姐到底怎么回事。全公主又使坏,说自己啥都不知道,都是朱据的儿子朱熊和朱损告诉她的。结果孙亮一气之下弄死了两人,这下坏菜了。朱损的老婆是孙峻的妹妹,也就是孙綝的姐姐,全公主把自己心腹的姐妹成了寡妇,孙綝相当紧张,两人关系就出现了裂痕,而孙綝接权时发生的吕据背叛事件中,未必就没有全公主从中挑唆的影子。感到孙綝威胁越来越大的全公主开始倒向皇帝孙亮,暗中整治胆敢意图跟自己作对的孙綝,于是当时间走到257年时,事情终于发展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此时孙綝担任大将军,全国部队几乎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势力强大,早已今非昔比,全公主基本是落于下风的,于是善于见风使舵的江东士族就开始有了自己的选择,首先做出选择的居然就是全公主的夫家,全氏。朱异被杀两个月以后,魏军的围城在持续,魏军与吴军的对峙也在持续,但吴国内部突然抛出了重磅炸弹:全琮的长孙全祎和他的弟弟全仪、全静,以及表兄弟全辉因为跟家族其他人起争执导致对簿公堂,全祎等人带着老妈投奔了魏国。熟悉内幕的人第一反应就是惊呼:全家分裂,全公主完了!全琮一个四个儿子:长子全绪,四十四岁时去世,全祎、全仪、全静是就他的儿子;二儿子全寄,代表家族公开支持鲁王孙霸,结果被孙权弄死,也算是代表家族去让孙权杀,大概全辉是他的儿子;全怿是三儿子,还有一个叫做全吴的小儿子。此外全琮还有三个侄子叫全端、全翩、全缉,这三个侄子此时都跟全怿被困在寿春城里。其中可以明确的是,全怿是全公主自己生的,而全祎和全寄则可能是全琮前妻所生,全吴的来历不清楚。于是全家分裂内讧就比较清晰了,大概是一派支持全公主,一派支持孙綝,结果导致家族分裂,非全公主亲生的那一派在争锋中落败,只好携带亲生母亲投奔了魏国。

  面对这样的重量级新闻,反应最快的不是吴国人,而是魏国人钟会。当他知道吴国内部出现了如此重大的事情后,第一反应就是:淮南叛乱平定了!钟会跑去赶紧对司马昭说:全家举家北迁,投靠咱们,但是别忘了寿春城里还困着全怿和他的三个表叔,我的计划是让全辉、全仪等人偷偷进入寿春城,然后告诉全怿他们,孙綝因为他们无法击退魏军拿下寿春所以震怒,要拿江东的全家人开刀,现在全家都跑到这里投奔魏国了。司马昭对这个计策相当感兴趣,立即予以实施。

  就像钟会计划的那样,全怿等人果然上当,不明所以的带领几千人出东城投降,寿春城先有蒋班、焦彝反戈,又有全怿等人投敌

  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也 ----罗贯中

,一时间乱成了一锅蚂蚁。文钦见无法继续守下去,就建议说蒋班等人投敌,他们知道咱们的计划是坚守,不会出击,咱们不如反而冲一下,打他个措手不及。唐咨等人都认同,于是诸葛诞率领众人集合各种装备,一起进攻围南门的魏军,一打就昼夜不停的连续打了五六天。司马昭命令负责围城的镇东将军王基和安东将军陈骞加大反击力度,破坏了诸葛诞的器械装备,还向城内投下无数弓箭。寿春一下子血流成河,再加上粮食开始短缺,形势极其紧张,仅这五六天时间内就有数万人冒死出城投奔魏军。在强大的压力下,寿春城内的将领也出现了不合。首先是文钦建议把北方人都赶出城以节约粮食,诸葛诞部下的士兵出自魏军,大部分都是北方人,他当然不能同意文钦的建议,况且文钦是来救援的吴军,把诸葛诞的军队遣散了,那寿春不是直接就成了吴国城池?诸葛诞于是认为文钦根本不是真心帮他解围,而是要找机会拿下寿春,于是诸葛诞怒不可遏,特别麻利的杀了文钦。文钦的儿子文俶和文虎逃走,因为他俩的部下都不跟着跑,阿鸯和弟弟只能单身投敌。司马昭手下都建议杀了当初叛国的逆贼文钦之子,但司马昭认为大敌当前,还是以宽宏大量为主,吸引敌军来投。于是魏国发布命令,任命文俶兄弟为将军,并大肆宣扬,让文俶和文虎绕着寿春大喊魏国给自己的优厚待遇,勾引寿春城内顽抗的敌军。

  城内人心涣散,士气低落,战役可以说结束了。随着司马昭一声令下,魏军发起总攻,已经毫无抵抗能力的寿春守军很快溃散,诸葛诞带领几个心腹试图从小城门突围,但是被大将军司马胡奋截住,当场被斩杀,随后又诛灭了三族。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诸葛诞部下数百人拒不投降,在行刑时,这几百人互相手拉着手站城一排,侩子手每砍一人,就问下一个投不投降,结果直到最后一个人被杀死,也没一个投降的。

  随文钦、全怿一同突围进寿春城的吴军将领下场也没有好的,唐咨、王祚投降,于诠抱着必死决心突入魏军阵中牺牲。吴军投降的上万,军需物品堆积如山。有人说吴兵肯定都不会真心归附,不如把他们都坑杀了,但司马昭坚持说如果他们要逃就让他们逃好了,让他们知道大国的宽宏大量。

  淮南闹剧第三季剧终,从公元257年五月开始,258年二月结束,整整十个月时间,司马昭以极大的耐心,统帅远远多于敌军的部队与诸葛诞周旋,不停的以宽宏和仁德瓦解叛军士气,这不是一场武力平叛,而是一次以德服人。

  司马昭通过这一仗,树立了自己“仁君”的光辉形象,造就了一大批忠于自己的将领和谋臣,魏国社稷逐渐偏向司马家族,历史即将按照既定轨道步入下一个阶段。而吴国,战场上激烈的硝烟刚刚散去,宫廷中惨淡的迷雾又悄然飘来。

  孙綝回到建业就很有些物是人非的感觉,全公主已经完全投靠了皇帝孙亮,全家一分为二,全尚等人还支持全公主,另一部分则投靠了魏国。

  幸好孙綝手中还有大把士兵,他开始着手软禁皇帝:任命弟弟孙据为威远将军,担任未央宫的苍阙宿卫,另外三个弟弟卫将军孙恩、偏将军孙干、长水校尉孙闿分别统帅其他宫里的军队,孙綝自己则在朱雀桥南盖了个房子,号称有病,整天不去见皇帝,只忙活自己的事情。

  皇帝孙亮不愿坐以待毙,他联合全公主孙鲁班、全尚、全尚儿子全纪,还有将军刘承,密谋暗杀孙綝。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当初由全公主主持嫁给孙亮的那个全尚之女起了决定性作用。前文提过,全尚娶的老婆是孙峻的姐姐,也是孙綝的姐姐,嫁给孙亮的就是她的女儿,所以这个孙亮的妃子是孙綝的外甥女,她从全尚那得到了全公主和皇帝准备对付孙綝的消息,就赶紧跑去告诉孙綝。

  孙綝此时恶向胆边生,突起发难,率领部下夜袭全尚,逮捕全公主及相关党羽,然后派弟弟孙恩杀死刘承,控制住局面。随后孙綝马不停蹄的派光禄勋孟宗去宗庙编造一大堆理由,宣告废黜皇帝孙亮,同时派中书李崇夺走孙亮的玺授,强迫朝臣联名表决,其中尚书桓彝不同意签名,脖子上就挨了一刀。

  很快的,孙亮下台,黯然回到自己的封国。全尚被发配到零陵,全纪在狱中自杀,全公主被发配到豫章,至此,全公主彻底退出了吴国政治舞台。不知她何时去世,但如果在地下见到了父亲孙权,孙鲁班又有何面目去好好看他一眼呢?好好一个吴国,在她手里变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

  活着的人还在继续活着,孙綝接受建议,立琅邪王孙休为吴国第三任皇帝。孙休是孙亮的哥哥,258年七月份登基为帝,年龄二十四岁。

  二十四岁的皇帝,一个业已成年的皇帝。孙綝很快就感到了压力,后悔自己当初同意立孙休的决定,因为当他给孙休送牛送酒的时候,孙休给予了拒绝。极度不满的他对人发牢骚说,早知道这样,我还不如听人劝自己当皇帝。这话显然是大不敬,诛九族的大罪,而且孙綝也没找对发泄的对象,这个主动前来做孙綝倾诉对象的人叫张布,他在孙休还在做王爷的时候就是他的属下,百分之百的心腹。孙休从张布口中知道孙綝的想法,开始谋划干掉他。

  成年皇帝之所以敢跟权臣掰手腕,最主要一点就是他们年龄大、经历丰富、沉稳有见地。孙休就是这样一位君主。他一边谋划做掉孙綝,还一边大肆封赏孙綝及其亲信。当年十月,封孙綝为丞相、荆州牧,食邑增加五个县;孙綝的弟弟孙恩封为卫将军、御史大夫、中军督,封侯,另一个弟孙据封为右将军,封侯,还有一个弟弟孙干也被封为将军,亭侯,孙闿也有封侯。一个月后孙休还下诏命跟孙恩加侍中,让他跟孙綝共同秉正。孙綝一门五个侯爵,权倾朝野,比孙峻还猛。

  但是孙休在不断安抚孙綝一党的同时,也在顺便提拔自己的人,比如那个张布,就被任命为辅义将军。短短一个月以后,张布就向孙休推荐老将丁奉,三个人合谋摆了场鸿门宴,由于不停得到封赏而过于松懈的孙綝被张布和丁奉砍死在酒桌上。

  东吴最后一个权臣总算倒台了,此后几年,吴国一直风平浪静,如同一只受伤的猛兽,蛰伏在密林中小心的舔舐着自己的伤口。或许作恶多端的孙綝是罪有应得,但是起码他做对了一件事情:他给悬崖边的东吴带来了一位业已成年的皇帝,这位年轻但又不失政治家风范的皇帝使吴国有了喘息的时机。但是即便如此,他还是无法彻底化解皇室与士族的矛盾,这个矛盾仍然是吴国体内一个巨大的毒瘤。不过因为孙休的细心呵护,这个毒瘤真正发作使吴国暴毙已经是三十年以后的事情了。

  此后几年整个中国都静的有些可怕,蜀汉依旧像是在给魏国挠痒痒,257年诸葛诞叛乱时,姜维又出了一次兵,但是由于邓艾和司马望坚守不出,姜维也没有任何机会,诸葛诞灭亡后姜维也无奈的退兵了。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司马昭又取得了一次决定性的胜利,他直接干掉了曹髦。但是所有正牌史书对于这次有预谋的刺杀都避之唯恐不及,陈寿甚至无耻的把那篇栽赃陷害受害人的太后诏书全文照搬了事,晋书也把罪过推给了死皇帝曹髦。

  当然了,这不能怪史学家们,他们毕竟还要留着一条命养家糊口,秉笔直书就什么都没有了,还不一定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这件事大体上是曹髦不甘心做傀儡皇帝,于是找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商量暗杀司马昭。这个王经就是前些年在狄道惨败给姜维的那个,因为那次惨败,王经被解除了雍州刺史的职务,召回朝廷担任尚书。对于曹髦的询问,王经冷静的分析说,现在朝廷上都是司马昭的人,人家还掌握着军队,你拿什么跟人家拼啊?但是曹髦不听,脑袋像是被驴踢了一样率领着几百个仆人就要硬闯大将军府。王沈和王业撒丫子跑到司马昭那去报信,他们想拉着王经一起去,但是王经坚决不从。

  史书从这里开始往后的记载开始到处惹人怀疑,比如贾充私自让成济杀皇帝之类。贾充是个老奸巨猾的老狐狸,他会出这个头吗?连司马昭都不敢动手,贾充凭什么就敢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派人在光天化日下刺杀皇帝?

  至少我是不信的,不过也没有其他记载表述当时的细节,所以曹髦就只能自认倒霉了,这是一个无头冤案。不过至少王经是个侧面的力证,司马昭在事后逮捕了王经一家子并且迅速处决。不知道是什么罪名,陈寿写了个“凶逆无状”的罪,这纯属扯蛋,王经仅仅没有跟王沈、王业一起跑去给司马昭通风报信而已,算什么“凶逆无状”?如果这也算罪名的话,那么全国除了王沈和王业以外的所有国民都没有跑去告状,是不是也要算“凶逆无状”?

  总之司马昭在这次事件中证实了一件事:他随时都可以坐上那把龙椅。魏国官僚大部分都是向着他的。

  以司马家族为代表的大世族牢牢掌控了魏国的命脉,此时的魏国空前强大,向心力十足,正大踏步的走向未来。然而近十年来一直像蚊子一样不停骚扰强大魏国的蜀汉却远远落在了后面,制度落后、军事落后、经济落后,老百姓饿的脸上都是菜色。可是即便这样,姜维仍然意图螳臂当车、蚍蜉撼树。

  公元262年,姜维再次出兵侯和,但是被邓艾击败。此时对于蜀汉来说,魏国的国力已经如泰山压顶一般厚重的摆在面前,蚂蚁搬得倒大象吗?更何况这只蚂蚁本已经病入膏肓。

  刘禅加紧了排挤姜维,他通过黄皓对姜维连年北伐无果的战绩进行抨击,同时大力扶植新生代将领,右将军阎宇。姜维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力争权的他带兵躲到沓中,想躲清静。可是即便这个小愿望他也满足不了。

相关人物:孙綝 姜维 司马昭 诸葛诞 文钦 孙鲁班 孙峻 朱异 邓艾 吕据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