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和魏国名将的交战分析
前言:关羽作为蜀汉名将,一直受到各位三国迷们的关注。近年以来,随着三国志的普及,大家开始越来越关心关羽在正史中的实际能力。由此,对于关羽和曹魏名将的交战,就有很多人开始感兴趣。一来这些交战记录有助于分析关羽的真实能力,二来也便于比较蜀汉和曹魏名将哪一方素质更高。本文在此借助史书中不多的记载,努力还原历史上关羽和曹魏名将的每一场战斗,力争探求历史本貌。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以及史料太少,本文的很多内容都颇具争议,比如兵力对比,战役具体过程分析等大多出自依据极少史料的逻辑分析。对于争议性问题,欢迎各位提出意见。在写作此文时,作者努力使自己对于曹魏和蜀汉的名将没有特别的偏向,尽力从客观角度历史。
2。关羽和徐晃的交战
关羽和徐晃总共交过两次手,分别在建安十四年和建安二十四年。
一:徐晃与满宠讨关羽於汉津,与曹仁击周瑜於江陵。先说明一件事:徐晃在战前就在江陵。所以不存在他打通北道来江陵支援的说法。【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乐进守襄阳。】三国志吴主传
此战相对而言很明了,应该发生于南郡会战期间,关羽绝北道之前,即建安十三年底,公元208年,或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
从汉津的位置来看,显然不在北道上,因此确定这场战役不会发生在绝北道时期,而此战之后徐晃与曹仁击周瑜於江陵,很显然,这个依旧是南郡会战时期,因此确定徐晃与关羽的交战发生在绝北道之前,关羽这个时候在打游击战。
有观点认为此战发生在刘备败走当阳时期,这似乎说不过去,刘备败走经过了汉津,没有遇到任何曹军,说关羽在这个时候和徐晃交战,可能性很小。
至于此战的结果,徐晃传没有记载,别说破关羽,连个走关羽的记录都没有。请注意,徐晃传备详,所谓备详,就是完备详细,如此周备详尽的传记竟然没有记载结果。可以看后面与曹仁击周瑜於江陵,以及魏书中曹仁讨关羽,屯樊城,于禁助曹仁击关羽,结果均是未完成任务,所以以三国志对魏的夸胜讳败,这些地方显然是不敢记载结果,就是说明徐晃与满宠的情况不乐观。可以确定此战徐晃和满宠的目的是把正在打游击战的关羽打败,但是结果则是他们讨伐关羽未成功(暂且不论是否反被关羽打跑)。
在此给出江陵战役前期的大致战役过程。曹操赤壁战败后,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乐进守襄阳。周瑜和刘备在江对岸会合准备进攻。此时关羽已经在江北打游击,周瑜则派出甘宁带几百人攻击夷陵城。然后,曹仁派出徐晃带领数千人讨伐关羽,满宠从当阳出兵配合,双方在汉津交战,胜负不明,但徐晃肯定没占便宜。同时曹仁还派出五六千人围攻夷陵,被周瑜一下歼灭了一半,剩下的赶紧退回江陵城。接下来周瑜渡江进攻。这时徐晃应该还没回来(不然为什么让牛金出战),然后发生了“曹天人”出风头的事,此时曹仁剩下的数千人要守城,机动部队很少,相比东吴的数千机动部队自然是“贼众盛,不可当也。”曹仁出完风头后徐晃差不多回来了,这时候才是徐晃“击周瑜”。
下面分析关羽和徐晃的第二战。下面是本人自己编撰关羽传的叙述(来源也是三国志,不过进行了顺序条张合内容整合)
曹公且欲使羽与权相持以斗之,驿传权书,使曹仁以弩射示羽。羽犹豫不能去。羽偏军屯偃城。晃到,诡道作都堑,示欲截其后,羽所置偏将烧屯走。晃得偃城,两面连营,稍前,去羽之围三丈所。未攻,太祖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羽围头有屯,又别屯四冢。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与晃对陈。羽与晃宿相爱,遥共语,但说平生,不及军事。须臾,晃下马宣令:“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羽大惊,谓晃曰:“公明,是何言邪!”晃曰:“此国之事耳。”羽与晃战,不利,退走。晃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羽军既退,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
战斗第一阶段,是徐晃击退关羽偏军,采用的是欺骗战术,使关羽军队不战而退,徐晃的表现可谓相当好。而关羽则对于失利没有直接责任,因为战斗是偏将指挥的,最多背个领导责任。
第二阶段:徐晃要解围,关羽要围城打援,先看双方兵力:关羽北伐军初始兵力不大于四万。之前破曹仁,和于禁对峙的拉锯战,会战损数千人。新获于禁三万,至少需要两千人押回江陵。给北上起义军支援,大约两千人,水军人数,不少于一万,照此计算,徐晃发动对关羽总攻时,关羽手里能用的兵力大约25000人。并且这个数字还可能多了。看看徐晃传记载:“羽恐四冢有失,自将步骑五千出战”,堂堂主将亲自增援,竟然只能集结五千步骑出战,说明关羽的兵力就是捉襟见肘。
再看徐晃:初次到前线,于禁大致没到,徐晃的兵力少了是送死,所以其所属兵力应该近万。当然期间有不少新兵就是了。“太祖复还,遣将军徐商、吕建等诣晃”两个将军,带的人不会太少,考虑前线吃紧,总共带领近万人支援是靠谱的。最后“太祖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一营的兵力,按东汉军制大约一千余人,十二营,不少于一万二千人。合计徐晃总兵力最终在三万人左右,略多于关羽的军队。
兵力小结:关羽手里能用的陆军机动部队约为15 000人,徐晃总兵力约为30 000人,考虑到前线具体情况的不同,双方直接交战兵力相差约在数千人,徐晃军略多。(本结论仍有争议,欢迎大伙踊跃发言讨论兵力问题)
徐晃开头就是一招声东击西,关羽的军队果然中计,四冢接近失败。关羽也不是省油的灯,亲自带领5000步骑增援。结果不知是发挥失常还是兵力差距太大或者徐晃本次发挥超好,擅长野战的关羽同志被一举拍飞。
第三阶段:解围。接下来徐晃率领军队冲进关羽陆军对樊城的包围圈,并且正式击败了关羽的陆军,这一仗形容关羽被打的“落花流水”可能有些过,但是也大体可以这么说,因为关羽的军队竟然有人“自投沔水死”而关羽是有水军的,可见关羽这一战损失小不了。保守估计,关羽损失了4000人以上(不保守估计近万,过万都有可能,但两万就多了),攻城器械至少损失一半。
第四阶段整顿。关羽的陆军,说轻点是被击退了,说重点是被击溃了,不得不“引军退还”,不过水军未受什么损失,还“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说明关羽是有能力的,正所谓“善败者不乱”,如果孙权同志不背后捅刀子,那说不定双方会隔沔水/汉水对峙,接下来或许关羽占领襄阳,战役到此为止(曹总也有自己的事要忙),要不然曹总继续让张八百增援,彻底让徐晃曹仁把关同志赶回家中红薯或者抓回班房都有可能,但这即时发生也都是后话。关羽能在最后阶段稳住阵脚,已经是不易了,何况面对的是一代名将徐晃。这一战,徐晃打得很好,关羽有一定相对表现疲软,但也不丢人。这一仗,成为关羽落败,徐晃大胜比较合理,称为徐晃完胜,关羽惨败则有些过头。
(本阶段的兵力分析基本上是通过逻辑推理,存疑。)
总评:关羽和徐晃的两仗,第一仗大致平手,第二仗徐晃获胜,对于能力比较判断,可以发现二人之间各有优缺点,前期徐晃可能略微疲软,但后期经过多年征战,徐晃的指挥水平与关羽不相上下,甚至可能略微占优,不过没有明显差距。二人可以大致算是棋逢对手吧。
1。关羽和乐进的交战
乐进和关羽作战的分析
一:乐进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
首先必须弄清楚,这里的动词“走”不能直接理解为打败,如死诸葛能走活仲达,这里显然不是打败。走是使动用法,应该理解为使某人走,或者赶走某人。那么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乐进留下驻扎襄阳,攻击关羽和苏非,把他们都赶走了。
因此就这场战役,只能得出关羽撤退的结论,根本无法确定乐进军队和关羽军队是否真正交手,更不能确定是乐进打败了关羽。有可能是乐进出击,关羽连交战都没有,直接避开他就撤退了,那么为何这样呢?我们可以分析下关羽此战的战略意图。
先确定这场战役的时间,此战时间颇有争议,本人认为应该发生于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的南郡会战期间绝北道战役中或者是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的青泥之战中,当然,也有可能发生于关羽在荆州镇守的某个时期,而非青泥之战的时候。
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回到北方,荆州部分至少有五位大将镇守,他们管理的地盘分别是:曹仁,徐晃――江陵,乐进――襄阳,满宠――当阳,文聘――江夏。
绝北道之战已经被勇剑夺天罡分析地非常透彻了,关羽的战略意图就是要阻拦南下救援南郡的军队,而非要打败曹军。而从乐进传中可以看出,乐进从建安十三年曹操拿下襄樊,到建安十九年跟随曹操征讨孙权,这期间一直负责镇守襄阳这个要地。周瑜进攻南郡,曹仁虽然表现英勇,但是最终因为兵力劣势,还是被围在江陵(南郡的治所)。这个时候关羽绝北道开始。为了阻拦江陵以北可能南下的曹军,关羽在只有少数士兵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的是游击战的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关羽的军队竟然都到了襄阳太守的地盘上,而此时襄阳与南郡之间的部分应该是曹操的地盘,可见关羽这游击战打得太精彩了,已经深入到敌人后方。因此乐进一出击,关羽就避开他撤退了。从战略的角度上说,关羽当然没有失败,因为牵制住对手,让他们无法救援江陵,那才是关羽的任务呢。相反,倒是乐进军队虽然赶走关羽,但是没能打通北道赶去救江陵。
当然此战也可能发生于青泥之战。所谓青泥之战,无明确史料记载,只知道刘备给刘璋的书信上说:“曹公征吴,吴忧危急。孙氏与孤本为唇齿,又乐进在青泥与关羽相拒,今不往救羽,进必大克,转侵州界,其忧有甚於鲁。鲁自守之贼,不足虑也。”但事实上刘备根本没有去救关羽,也没有看到关羽有什么危险,仅仅是被赶走而已。
因此不得不让我们怀疑,青泥之战双方的战略意图是什么?很可惜这难以考证,但是可以确定一点,刘备这封信仅仅是个说辞,他找个理由借刘璋的兵发展自己的势力,然后攻击刘璋,根本不是要救关羽,因为他后来也没有救关羽。甚至我们可以怀疑次战根本就是由关羽发起,造成自己有危险的假象,配合刘备骗刘璋的士兵,或者是关羽想要扩大写地盘,所以北伐,当然还有可能是关羽就想攻占襄阳,但是未成功。但是不论如何,关羽能长驱直入打到青泥(读史方舆纪要里说的是在襄阳西北的青泥池),可以肯定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从南郡到襄阳,这期间可是曹刘拉锯战的地盘,现在被关羽通过,可以说关羽统率能力不错。当然,关羽之后撤退,很有可能是兵力不足,毕竟这个时候刘备兵力很少,再加上他带了很多人入川,那么在荆州还能供关羽调遣的兵力实在少得可怜,所以关羽正面上是无法和乐进硬战的。但是为何关羽会发动这场战役呢?也许是因为当时刘备授予关羽襄阳太守的职位,而襄阳一直是在曹操手上,所以关羽遥领襄阳,即只担任其名而不亲自去那里,而且显然是个空头衔,因此关羽想过要攻占襄阳。
总评:二人交手到底谁占便宜存疑,说不清楚,魏蜀双方的支持者心中都有自己的解释,对于他们具体得出的结论则不必苛责,只要符合逻辑就说得过去。至于二人的能力谁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关羽和于禁的交战。
关羽和于禁的交战,其实就是水淹七军之战。现代,天灾而非关羽决堤造成水淹七军之说已经得到了当今大部分权威专家的认定。比如何兹全先生就认为如果没有洪水帮忙,关羽根本做不到擒于禁斩庞德。然而事实就真如此吗?未必。在此,我们就对于水淹七军之中水的来历进行讨论。
现代史家做出关羽水淹七军完全依赖由天灾引发的洪水,其证据全部出自正史记载。那么在此就先尽可能全面的列出有关记载的描述。
《三国志·于禁传》: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庞德传: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余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 关羽传: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
《资治通鉴》:八月,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数丈,于禁等七军皆没。
《横海将军吕君碑铭》: 关羽荡摇边鄙,虔刘民人,而洪水播溢,氾没樊城,平原十刃,外渎潜通,猛将骁骑,载沈载浮。
《水经注》:关羽围于禁于此城,会沔水泛溢三丈有余,城陷,禁降。庞德奋剑乘舟,投命于东冈。
《三国志·吴主传》: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
《三国志武帝纪》: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
《襄阳县志》建安二十四年(219)八月,大霖雨,汉水溢。太和四年(230)秋,八月,大霖雨三十余日,汉水溢。
《三国志徐晃传》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会汉水暴隘,于禁等没。
《三国志庞德传》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馀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
《三国志满宠传》:左将军于禁等军以霖雨水长为羽所没。
《三国志温恢传》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近”,必将为患。
这些记载基本上比较全面了。下面对其进行分析。大致一看,于禁被淹确实是天灾所致,但是仔细品读这些材料,我们会发现玄机。首先,不是每段材料都强调了大霖雨这件事,但是几乎所有材料都记载了汉水暴溢。其次,这次洪水的规模很大,水深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大致在7米至14米之间。其三,太和四年,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汉水暴溢,背景则是大霖雨三十余日。而建安二十四年的汉水暴溢,背景则是“天霖雨十馀日”,太和四年的洪水规模,于史无载,不过根据一般自然规律,大致不会比建安二十四年的规模更大。其四,关羽在此战中抓了大量俘虏,“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于禁的全部兵力,是七军(庞德隶属于曹仁)。根据古代兵书《司马法》记载,一军兵力为12500人,也就是说七军总兵力为87500人。当然,东汉末年的军队编制不可能与先秦时完全相同,并且根据当时连续战乱,人口锐减,军队也难以满编。所以于禁七军的兵力上限,大致不会超过五万人。也就是说,关羽成功俘获了60%以上的魏军。如果将吴主传记载理解为于禁有三万兵马,全部被俘,那就是接近100%的魏军全部被关羽生擒。
从这些暗藏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正史上水淹七军一事存在如下因果关系:由大霖雨引起汉水暴溢,由汉水暴溢引起于禁被淹。先对“大霖雨”进行分析。襄樊一带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有地理常识的人都该气候的特点,即“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冬冷夏热,雨热同期。”这意味着,每年8、9月份,襄樊都会都会下暴雨。但是这一地区汉水暴溢的记载却很少,所以说,大霖雨未必一定会导致汉水泛滥。而另一方面,纯粹的天降大雨导致7米的平地水深几乎不可能,所以说,最终导致洪水的是汉水暴溢,不是大霖雨。也就是说,导致水淹七军的直接原因是汉水泛滥,不是天降大雨。这样,就有了一个疑问:建安二十四年的汉水暴溢真的仅仅因为天灾吗?未必。进一步分析,对和汉水暴溢有关的两条记录进行对比。庞德传: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馀日,汉水暴溢。(建安二十四年)襄阳县志:太和四年(230)秋,八月,大霖雨三十余日,汉水溢。同样是汉水暴溢,两次规模同等的降雨(在襄阳县志中对降雨使用相同的形容词描述表示相同的降水规模),一次用了一个多月才造成洪水,一次用了十几天就造成了洪水,而前一次洪水的规模不会大于后一次,相反可能规模相对较小,这实在是令人怀疑。况且,襄阳县志中凡是洪水造成老百姓严重伤亡,都会做记载。而两次洪水都没有因大水伤害军民的记录。后汉书中虽然记录这一年大水“害民人”,但也未给出具体伤亡数字,依据后汉书连伤亡数百人的洪水都会记载伤亡人数,这实在不能证明建安二十四年的洪水造成百姓严重遭殃。没有建安二十四年八月洪水老百姓大规模伤亡的记载,就更让人感到疑惑了。
再进一布分析,这次“天灾”,关羽的军队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损失,反而顺利消灭了魏军,并且在进攻战中乘的是“大船”,可见关羽在洪水发生之前就已经预知了此事。为什么于禁对此毫无预料,而关羽能?当然,于禁和他的七军将领都是北方人,不熟悉南方天气,所以遭殃,而关羽镇守荆州多年,对当地气候了如指掌,所以能够有所准备,这能解释部分问题。但是,问题没有结束,曹仁和庞德来荆州已经一年了,手下又有部分久居荆州的部队,为什么也没有准备而被淹?(庞德上堤避水说明他心理准备不足,曹仁作为此地守将没有看到他防范水灾的做法,他的个人传记里只能见到樊城差点被水泡烂的记载)解释这个问题,最可能的答案就是:关羽不能预知未来,却创造了未来——他做了手脚。这种猜测能不能得到史料的直接佐证?能。首先,据前文所述,建安二十四年的降雨规模与太和四年相等,洪水规模至少不小于太和四年,但是却只用了不到太和四年一半的时间就达到了这个效果。如果将此解释为有人在大雨之后直接决堤放水,应该是说的通的。其次,关羽俘获了魏军超过60%(甚至可能是更大比例的魏军)的兵力,这就是件值得讨论的事。本来,生俘三万人,在中国历史上,不算什么辉煌的战绩,但是考虑下当时的情况,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于禁的七军是曹操从北方派来的,所以军队组成部分的主体也是北方人,那其中水性好的士兵一定不会多。而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水深再三丈以上,况且是野外环境,这种水域条件,恐怕连菲尔普斯都有可能被淹死,何况是多为水性不好者的于禁七军?只要在洪水中多呆一些时日,于禁的军队一定会被淹死大半。也就是说,如果关羽躲过风头,等大水退了才去抓人,那他只能抓到一群死人。而事实是关羽生擒了三万人,已经占到了七军总兵力的60%以上(如果考虑到于禁的合理兵力数字为四万人,则是超过75%),所以关羽的出击速度是非常快的。这也正说明了关羽的准备非常充分,要知道,关羽的部队抓到于禁的士兵后总得有水中载具将他们运上岸,如果不是事先准备,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载具。关羽北伐的综合兵力,大致在三万五千人,其中水军不会超过两万人,也就是说,在关羽军队也不知道有洪水暴发的情况下,即使再有高地部署部分陆军的情况下,水军的船只和竹筏要保证承载剩余的全部蜀汉军队也是有些吃力的,更何况是还要装载于禁的三万俘虏?在这种情况下,关羽根本不可能抓那么多人。所以说,关羽能调集足够的水上运输载具装满自己的军队和被俘获的于禁的军队,必定事先做好了准备。关羽不是预言家,所以他恐怕只能创造未来,也就是决堤放水。
三国志庞德传的记载也证明了关羽的出兵速度很快:“德与诸将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德与麾下将一人,五伯二人,弯弓傅矢,乘小船欲还仁营。”水灾发生后于禁、庞德只有逃上大堤的时间,却没有上船逃跑的工夫,可见关羽的到来确实迅速。在纯天灾之中能如此迅速赶到战场作战 ,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关羽至少对这场洪水做了一定手脚。虽然不见得完全是因为关羽才导致洪水,但发水原因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羽的作用。
有人说,关羽可能非常敏感,看到下大雨就知道要出事,所以先准备好了船。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可以讨论的。这种可能性是存在,但是半个月时间是否够用,就要打个问号。或许还存在另一种逻辑:当时于禁没有反应,可能是糊涂或者不了解襄樊一带的气候。但是曹仁和庞德都没反应,则是因为他们判断,这时的雨势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否则就算胜算不大他们也不会在随时可能被淹没的危险中坐以待毙,而是一定会劝于禁一起出兵和关羽决一死战。但事实是,三人都按兵不动,直到汉水暴溢。这或许也可以作为一个佐证,说明关羽确实有可能在汉水大堤还不至于溃堤时就将其掘开了。
由此可见,从逻辑上关羽确实存在极大的放水决堤的可能性,那么,从关羽个人来讲,这有可能吗?有。关羽是什么人?名将。很多人只看见关羽的勇武记录,却没有注意到关羽童同样是擅长指挥的高手,称其为战术家也不为过。有证据吗?有,就是在建安十四年,关羽绝北道的事。有人会问:关羽那次不是屡战屡败,最终没有完成任务吗?其实不是,得出关羽失败的结论,无非是由于多位魏军名将的传记记载。从史书诸将传记可知,关羽出没荆州北道,李通击之、徐晃讨走、乐进击走、文聘烧关羽其船,正面的官方文书就是屡破关羽;但是实际上的反面意义则不然,这表示关羽仍然存活,不管同时以一对多,或是分别作战,关羽始终阴魂不散。假使关羽分别对李通、徐晃、乐进及文聘等皆为胜仗,曹操方须再加派人手添兵作战,否则李通若一战能击毙关羽或击退关羽,应该就没有关羽与徐晃、乐进及文聘等曹操诸将作战的机会,而且也能顺便援救曹仁。这很难让人不怀疑起所谓胜仗,或许屡屡皆为败仗,以至于诸将悉弃曹仁不救。当然,由于史料缺失,我们无法判断这几次战役到底是否发生于绝北道时期,但是依然可以得出魏军的所谓“胜仗”大有问题的结论。事实上,由于绝北道时关羽的兵力不多(最多大约3000人),而事实上却折磨了魏军半年多,最终导致曹仁由于粮道不畅,得不到补给而最终弹尽粮绝,撤出江陵。虽说江陵战役的主力是周瑜的江东军,他们打得也很不错,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关羽的绝北道也起到了很大作用。那么善于用兵,又熟悉南方气候的关羽,在大霖雨,江堤岌岌可危之时会不会就已经开始准备船只,一旦准备停当就决堤进攻呢?当然有可能,不只是关羽,任何一个优秀将领都会抓住有利战机并进行利用。这样的解释也和之前关羽事先准备船只不矛盾,现在事情的经过便可以如此解释了:关羽在刚开始下雨时就留了一个心眼,开始准备船只以防决堤伤到自己的陆军和可能的水战,当他准备好后,魏军毫无动静,于是关羽在一个合适的时机掘开了汉江,最终导致汉水暴溢,于是于禁七军被淹。
这样,我们就得出了结论,关羽在水淹七军的过程中,可能确实掘开了江堤,导致了于禁七军被淹。不过这种说法也有问题,毕竟当时本身就已经是“大霖雨”,要说水淹七军完全是关羽的主观行为导致,那也不恰当。加上史料缺失,关羽放水淹七军一事,实在是要多打上几个问号。所以说,水淹七军,没有之前的大霖雨,这事恐怕也不会发生。综合两方面考虑,最终结论应该是,水淹七军的主要因素(或者说是基本条件)是大霖雨,暴雨使汉江随时可能泛滥,但还没有到一定会决堤的地步。而关羽则因势利导,趁机掘开了江堤,于是汉水立刻暴溢,于禁等七军都被淹没,水淹七军的经典战例,由此产生。
总结:水淹七军,天灾是主要原因,也是必要条件,没有天灾,就不存在关羽水淹七军的胜利。关羽则在战斗中因势利导 ,顺势出击,全歼了于禁的军队,不管他有没有决堤放水,这一战,关羽的表现都强于于禁。当然,仅凭此战,无法判断关羽和于禁的能力高低,二人都是名将,即使有差距,也不大。
4。李通和关羽的交战
李通和关羽的交战,发生时间更是明确,就是南郡会战后期,关羽绝北道后期,即建安十四年(209)。
南郡会战此时已经接近尾声,在江陵以劣势兵力坚持了一年多的曹仁终究架不住周瑜的猛烈进攻,于是曹仁只得选择弃城而走。但是此时北道尚且不通,关于阻断了它,还在路上还布满了鹿角来阻碍敌人的进攻。但是曹仁撤退,曹魏方面不能没有将领来接,这个时候曹操只好派出一些将领,其中有李通。请注意,李通是汝南太守,按理说南郡会战没有他什么事情,但是此时此刻,荆州的曹军都奈何不了关羽,更是无法打通北道,曹操只得大老远派出李通等人去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从李通的传记
卿不负孤,孤亦必不负卿也。 ----罗贯中
来看,他的表现非常出色。【刘备与周瑜围曹仁於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通道得病薨,时年四十二。】——《三国志·李通传》
下马拔鹿角,一员大将要当小兵用,只能说明战局实在不顺利。且战且前,说明李通把战线往前推移,即离关羽越来越近,但是看不出来关羽是否有后退的迹象。以迎仁军,说明曹仁军队已经弃城撤退,往北前进,事实上到这个时候,关羽绝北道已经圆满完成任务了。勇冠诸将,可以看出李通可不是此军队唯一的大将,也就是说,曹操为了打通北道调动好几位将领和李通前来。
李通作战英勇,也拔掉了一些鹿角,把战线往前推移,给大家做出了榜样,本来我们还等着看他如何打通北道,结果呢?真是让人惋惜,这家伙半道得病死了。从这里看不出任何李通击败关羽的纪录,作战勇猛而无结果,看来李通未能完成任务,他没有打通北道就先死了。至于李通的死,三国志有讳言的可能,毕竟他来的时候健健康康,还能如此英勇作战,不太可能突然就病死了。当然,那个时代医疗条件不好,李通也可能病死。总之不过无论李通是战死,因伤而死还是病死,从战略的角度上说,关羽已经完成任务了。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也值得注意。以上结论的基础之一,是“通道得病卒”,一般翻译为“李通在路上得病死了”,但是也有人认为应断句为“通,道得病卒”,也就是说,意思为“李通打通了北道,但是在路上得病死了”。如此就可以得出李通胜利的结论,但是这种说法问题比较大,因为北道本是个模糊的概念,似乎难以用“通”来形容。加之如果李通胜利,那按照魏书“夸胜讳败”的传统,在此应该大书特书才对,但是魏书却到此为止,实在让人疑惑。综合考虑,还是前一种解释的可能性更大。
最后曹仁安全撤退,这实在不是关羽的责任了。负责围攻曹仁的是周瑜,可是他没有围住。而关羽当时只有很少的兵力,面对前面曹军的猛攻,外加背后曹仁向自己冲上来,如果关羽继续纠缠下去拿将腹背受敌。因此关羽在完成任务后便撤退了,战略意图已经达到了。至此,南郡被周瑜拿下,南郡会战以孙刘联军的胜利告终。这就是虚无缥缈,关羽本传缺失的一场游击战。之所以此战关羽是否完成任务有争议,就是因为本传没有记载,而曹方将领的传记给人一种关羽失败的错觉。
“这场战役,是关羽被忽略的成绩这场战役,
是关羽一生中最精彩的野战这场战役,
是关羽以劣势兵力对抗曹方大量敌人的战斗
这场战役,使得周瑜滋生了软禁刘备,收关羽张飞为己用想法“——关羽吧吧主、琅琊三国论坛史学高手陈到字叔至
总评:李通和关羽的战斗结果到底如何,和断句的结果有关。不过从二人的传记判断,大致可以得出关羽的能力强于李通的结论。
5。关羽和文聘的战斗
从史书上看,关羽和文聘总共交过两次手。第一次:文聘与乐进讨关羽於寻口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
此战发生时间,有可能是南郡会战初期,即关羽游击战时期,当然也有可能是关羽镇守荆州时期,这个时间就比较广了。
有人认为此战也是出于绝北道时期,但是从地理上看,寻口可不在北道上,所以此战不可能是绝北道中的战斗。但是由于南郡会战前期关羽游击战范围比较广,这里有可能是乐进和文聘联手,在关羽骚扰至寻口的时候出击,攻打关羽。那么此战结果如何呢?文聘有功,而且升官了,所有有朋友就说肯定是文聘打败了关羽。那么我们看一下,凌统在合肥之战救了孙权,赵云在长坂坡救了刘备的妻儿,都升官了的,但是战斗结果呢?孙权被张辽打败,刘备被曹军大破。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从文聘有功升官,直接想当然地认为是文聘打败了关羽。仅仅一个有功,根本不能和打败敌人划上等号,所以此战其实结果不明。当然,封侯是很大的奖赏,从这个角度看,或许文聘确实在战斗中占了便宜,乐进则乏善可陈。
第二次:文聘攻羽辎重於汉津,烧其船於荆城。
此战发生时间,也有争议。可能的时间,其一是南郡会战期间,其二则是关羽发动襄樊战役的时期,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当然,也可能都不是,而是发生于关羽在荆州镇守那么长时间的某个时期。文聘镇守江夏数十年,此战时间确实难以确定。如果认为此战发生于襄樊之战中,原因是那次是有记录的关羽动用水军和曹军交战。如果说此战发生于南郡会战时期,这也完全可能,因为从战略角度和关羽作战位置的地理环境来看,周围有非常多的河流,那么关羽自然也很可能要动用水军了。
此战结果,前半句无结果,而后半句可以看出文聘确实是获利了,烧了关羽战船,或许还真的毁了不少辎重。至此,可以基本得出结论,这一战,文聘可以说取得了胜利。不过这也有问题,因为我们依旧没有发现关羽被打败明显的迹象。关羽是蒙受了一定损失,但是不能说有损失就是失败吧。因此此战也可以说结果不明。
总评:文聘和关羽的交战,应该说文聘略占便宜,但是具体如何依然可以讨论,存疑。至于谁的能力更强,应该说,关羽比较全面,但是文聘也有可能比关羽更擅长水战。
6。关羽和曹仁的交战
一般认为,关羽和曹仁的交战主体是在水淹七军之后,也就是说樊城攻坚战。现在列出史料对战役情况进行描述。【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仁激厉将士,示以必死,将士感之皆无二。徐晃救至,水亦稍减,晃从外击羽,仁得溃围出,羽退
走。】——曹仁传【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武帝纪【二十四年,关羽围曹仁于襄阳,曹公遣左将军于禁救之。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 生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吴主传可以看出,这一战,情况对曹仁相当不利。援军被歼灭了,城池快被泡塌了,对方的兵力至少是自己的五到六倍,不利因素很多。但是曹仁依然坚持到了徐晃支援,还在最后协助徐晃逐退了关羽,由此可见,曹仁的名将之名可不是白来的。相比之下,关羽在这一时期的表现有点疲软,从水淹七军到徐晃救援曹仁并总攻之间至少有两个月,关羽以三到四万的兵力而没有拿下仅有几千人驻守且城防已经不坚固的樊城,似乎有些说不过去。不过这也并非不可理解,毕竟曹仁本来就是名将,而在那个年代攻城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是,关羽和曹仁的交战,还有一种可能性极大的情况:关羽在襄樊战役初期曾经大破曹仁,而曹仁的损失可能超过三万人。这种说法或许并非空穴来风,以下是其分析。
1。曹仁是征南将军,任务是讨关羽(初,曹仁讨关羽,遣于禁助之,语见武帝纪),而关羽在荆州经过多年发展,有五万正规军估计问题不大,所以作为进攻方的曹仁兵力不会很少。 2。曹仁是曹氏宗族中最受曹操信任的人,曹操把压制关羽的重任交给曹仁,那么曹仁手里的兵力一定不会少。相对关羽的五万人,少说曹仁也得有几万人才够用,不说多于关羽也不能比关羽少太多。如果以上仅仅限于逻辑分析,那我们看看史料佐证:
3。《三国志·陆逊传》:吕蒙称疾诣建业,逊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当可忧也?”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逊曰:“羽矜其骁气,陵轹於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於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下见至尊,宜好为计。” 案,《吕蒙传》:后羽讨樊,留兵将备**、南郡。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魏使于禁救樊,羽尽禽禁等。——可知吕蒙往建业图计在于禁赴援之前,所谓大功,非谓虏禁,乃谓破仁。
4。陆逊给关羽的书信:逊至陆口,书与羽曰:"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拊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近以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廪良规。"羽览书大悦,稍撤兵以赴樊。及羽禽禁,又曰:"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兹。闻徐晃等少骑驻旌,窥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人杖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计,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倘明注仰,有以察之。"羽复览逊书,有谦下自托之意,意大安,无复所嫌。 前一封信是陆逊刚到陆口时写给关羽的,当时基本上应该在水淹七军之前,即使已经水淹七军了,陆逊也还来不及知道。后一封信说的是称赞关羽歼灭于禁。这两段话不可能基本出自同封信,否则相当于陆逊在说废话,应该是水淹七军之前写的前一封,后来写的后一封。即使出自同一封信,那也不可能小举大克是说水淹七军,否则陆逊就真的是废话连篇的高手。所以“小举大克”说的是破曹仁。再看这个用词,小举大克,现在一般认为关羽攻击襄樊的目的是调出曹操汉中的大军,即使是按传统说法——为了攻下襄樊,那关羽也必需出动重兵。由此判断关羽的出兵数量不会少于两万,在三万到四万则是比较合理的数字。既然这相对于他的战果,也就是他歼灭的敌军,还是“小举”而“大克”,那曹仁的兵力基本上可以确定比关羽多,按照1,2两条的逻辑推论,曹仁在战前的总兵力,大致也在五万人,最保守也超过三万,考虑曹操实际能调拨给他的兵力也有限,曹仁的兵最多不会多于7-8万。
5。曹仁传写的清清楚楚,最终曹仁只剩几千人守城 结论:3-8万减去数千,曹仁的损失兵力在两万多人到七万多人之间(最大范围),按照最可能也是最合理的数字,即曹仁有五万人计算,曹仁损失了四万人左右。 当然如果严谨一点,曹仁确实未必被歼灭了几万人。但是曹仁的部队如果不是被歼灭,也是被击溃了,否则无法解释前后几万人的兵力数量差距。
在此对于襄樊战役初期的可能真实情况进行还原:二十四年春正月,城破,仁屠宛,斩因。夏侯渊与先主战于阳平,军败,为黄忠所杀。三月,曹公自长安出斜谷,至阳平。与先主战,先主不利,遂书与羽曰:“曹公亲将兵十余万争汉中,孤军寡,久必为所破。君可引兵北伐,令曹公回援,则汉中必为孤有也。”又因险拒守。羽乃留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士仁屯**,自将兵三万北征。与江夏太守文聘战于汉津,不利,聘烧羽船于荆城。魏征南将军曹仁又遣立义将军庞德击羽。德亲与羽交战,射羽中额,羽军不利,稍退。以德常乘白马,羽军谓之白马将军,皆惮之。羽征战三十年,败少胜多。再战,皆不利,羽军大震。羽谢过引负,又激励将士,示以必胜之心,军心乃稳。仁见羽军败,乃自将兵讨羽,曰:“得关羽必生致之。”羽复与之战,大破仁于沔水,仁众星散流离,死者甚众,水军歼焉。仁退保樊城,使使求救于曹公。遣德屯樊北十里,将军吕常守襄阳。羽济汉水,别遣将围常。曹公既还长安,遣徐晃救仁,屯宛。
注:关羽破曹仁的分析,最靠得住的是第三条中的史料侧面证明,其余多依靠逻辑分析立足,争议颇多,望诸位注意。
总评:关羽和曹仁的交战,如果没有之前的大破,那么应该说曹仁表现略好,否则便是关羽的表现具有压倒性优势。具体真相如何,限于史料太少,难以定论,请诸位自行考虑。二人都是名将,水平差距即使有,也应该不大。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