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取代东汉王朝前的舆论欺骗
还在曹操活着的时候,作为接班人的曹丕已经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以五官中郎将身份协助曹操掌握军权,以副丞相身份协助曹操掌握政权。曹操死时吧,曹丕已经羽毛丰满,爪牙遍布,逼宫夺权的条件已经成熟。他不想学习父亲,不愿在皇权和军权矛盾重重、危机四伏中游走钢丝,在父丧完毕后,立即紧锣密鼓地开始逼宫夺权。担心到舆论可能造成的国内混乱,曹丕玩起了禅让的把戏。
所谓“禅让”就是转让,不用转字而用禅字,无非使转让获得最高的级别,显得极隆重极主动罢了。《辞海》禅让条目注释曰:“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首领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了三年考核后,使帮助办事。尧死后,舜继……”这条注释有三处乖谬:其一,部落联盟是原始社会的称谓,遍查古籍,唐尧以及之前的炎帝、黄帝、颛顼、帝喾等,都没有部落联盟长之类职务,都是称帝的,颛顼、帝喾与尧、舜、禹合称为五帝。其二,转让有一个大前提,即转让自己的所有权。既然原始社会是公有制社会,公共权力更属于公有,那么任何人就无权将公共权力私相授受,如能够私相授受,权力就不是公有,部落联盟就属于乌有子虚。其三,注释者并不了解尧与舜之间的血缘关系,更不了解四岳的本来含意。所谓四岳,不过是黄帝家族内部拥有实权的臣宰们组成的贵族。黄帝及其之后的五帝传位,不是一脉相传而是两脉相传,是在黄帝两个儿子,即昌意与玄嚣后代中相传,换句话说,颛顼、帝喾、尧,舜、禹都是黄帝的嫡系子孙。
由此观之,中国历史上并没有禅让制度,也没有产生禅让的经济基础。炎帝一朝以神农氏命名,说明当时中国已进入农耕社会,自私狭隘的农业经济,只能产生一家天下为基础的专制制度。
所谓的禅让,纯是天真史学家编造的历史童话。子虚乌有的传说,却给后世军事寡头提供了和平夺取皇权的依据,曹丕捡起古人的梦呓,在温文尔雅的形式中完成了权力移交。所谓“禅让”,不过是一场宫廷政变,主动者是拥有军权的属下,属下手中的军权,已膨胀到没有制约的地步。被动者是拥有皇权的圣上,失去军权的皇权已变成负数,连人身自由一家平安都丢失殆尽。然而曹丕不愿留下强枝凌干的骂名,就要把主动的急不可待,变成被动的难以拒绝;把傀儡皇帝对皇权的割舍不得,变成情真意切、千乞百求的“禅让”;企求承欢新主子的大臣们,自然要充当前台的执行导演,他们穿梭于今日皇帝与明日皇帝之间,一面逼宫,一面劝进。他们之所以甘做恶人,无非要谋进身之阶,故而不惜以名节贞操作为资本,尽可能追求加官晋爵的丰厚利润,想做更加体面的开国功臣。在编纂《三国志》、《后汉书》时候,陈寿、范晔将逼宫过程都忽略了,令读者看不出“禅让”后边的蛛丝马迹。好在裴松之为偏于简略的《三国志》作注释时,补充了大量史料,使后世有幸看到“禅让”这出戏剧的一个侧面,虽然不完整,但极其生动。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汉献帝在胁迫之下,发出了“禅让”的第
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一道诏书,以羡慕唐尧让位于虞舜为理由,决定步其后尘,禅位于魏王曹丕。诏书一发出,中郎将李伏便献图谶之说,劝曹丕登基。侍中刘谩、辛毗、刘晔,尚书令桓阶及陈群、陈矫等随之附和。曹丕表态说:“犁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回。
牛身上的花纹与老虎相像,莠草小时很像禾苗,很多事情(做起来)像是对的,其实不对,就像今天(你们所说的)。究察你们所说的事情,实在是加重了我的罪过。”(原文为:“犁牛之驳似虎,莠之幼似禾,事有似是而非者,今日是矣。睹斯言事,良重吾不德。”)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