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对魏延有偏见
在《三国演义》里,魏延是个排在关、张、赵、马、黄后面的小配角,最后还成为叛臣,遭受满门抄斩。但据史书所载,魏延一生对蜀汉忠心耿耿,屡建奇功,备受刘备的信任。而魏延之死,则是由于诸葛亮在临死之际,故意将军权交给魏延的死对头长史杨仪,导致两人火并,最后杨仪假丞相之遗命,将魏延处死。诸葛亮之所以要假杨仪之手处死魏延,这是因为诸葛亮对魏延充满偏见。那么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从何而来呢?
什么是偏见
在心理学中,偏见泛指个人根据一定的表象或虚假信息所做出的错误判断,它与真实情况不相符合。而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偏见的基础是移情。所谓移情,就是指个人将对生命中某个重要人物、事件或环境的爱与恨投射到他人他事的心理表现。它突出主要表现为:无缘无故地喜爱或仇视某个人物、事件、地点、东西或环境等。所以,正向的移情是偏好,负向的移
?最广泛流传的三国武将排名是“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枪神张绣和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和姜维。”
情是偏见。那么,诸葛亮对魏延有什么移情呢?它又是怎样形成的?诸葛亮对魏延有个“云长-文长移情”
魏延之一生,成也关羽,败也关羽。换言之,刘备宠信魏延,是正向的移情表现,诸葛亮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反感魏延,则是一种负向的移情表现。那么,魏延与关羽有什么相似之处呢?下面的表展示了两人在姓名、相貌、气质和兵器使用上的相似之处。关羽,字云长, 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用青龙偃月刀。(《三国演义》)。魏延,字文长,身长九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用大刀。(《三国演义》)。此外,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三国志·关羽传》),而魏延也“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三国志·魏延传》)。
由此,刘备之宠信魏延,是因为他神似二弟。刘备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称汉中王时,曾撇开三弟张飞而提拔魏延做汉中太守。诸葛亮之讨厌魏延,也是因为魏延像关羽一样的逞强要胜,刚愎自负,令诸葛亮感觉非常不舒服。
诸葛亮平生办事以谨慎为本,最忌讳见那种口出妄言之人。关羽贵为刘备二弟,又是名震华夏的大将,诸葛亮不得不敬他三分。但魏延是后来之人,诸葛亮断无敬他之理。所以诸葛亮有机会就会打压魏文长的气焰, 表面上是在提醒魏延,潜意识中却是在宣泄对关文长的怨恨。用时下的术语来讲,诸葛亮对魏延长期实施了职场冷暴力。
想当初,关云长由于没有贯彻诸葛亮之“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策略,结果腹背受敌,失去了荆州要地,不但赔了自己的性命,也使刘备、诸葛亮之克复中原,匡扶汉室之大计严重受挫。云长人之已死,不可追究,而今可文长说话办事有如云长复生,能不使诸葛亮心生厌感吗?特别是诸葛亮每每出川,都要远涉祁山月余才能抵达渭水一带,而如果荆州不失,蜀军由荆州出击许昌,不过数日路途。可文长又偏偏不识相,屡屡提出要孤军奋入,且不谈其胜算把握如何,就是其粮草供济也难保障。这岂不又是关公当初动不动言以五百小校而取大城池之狂妄吗?想到这里,诸葛亮能不烦恼?关云长大意失荆州在先,魏文长欲轻进长安在后,诸葛亮怎能不防?
诸葛亮之云长-文长移情就是这般形成的,其天长日久必然对魏延产生一股说不出的厌感来。由此,诸葛亮打压魏文长, 其实也是在打压关云长当初的自傲气焰。诸葛亮明知蜀军除了自己当数魏延最有智谋,却在临死之际,故意举魏延的死对头杨仪做主帅,这分明是在逼魏延造反!
纵观诸葛亮对于魏延的一系列不公正对待,回溯到其与关云长之间的矛盾,我们就会对诸葛亮的移情表现深有体会了。所以说魏延这一生,是成也云长,败也云长!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