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唯才是举数曹操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意歪曲事实,并没有正确评价曹操。仅是因为文学上的需要和政治上的考量,表现出明显的抬刘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现在忠奸是非我们不必再详说它了,但表曹操唯才是举、知人善任的用人之道,实在是历史上无人能与
奸雄亦不相容恕,枉自图谋作小人 ----罗贯中
其相比的。特别是曹操爱才思贤、选贤任能、唯才是举的提拔和使用干部的方针、政策更是无人可比。他为了有助于完成自己统一中国的大业,深知正确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个道理。先后下达了著名的唯才是举三令, 广纳贤才。
据《曹操集》记载,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曹操下达了第一道唯才是举令叫《求贤令》,他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你们要帮助我把“被褐怀玉而钓亍渭滨者”、“ 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 推举上来,“吾得而用之。”并明确提出了“明扬仄陋,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收尽天下英才为我所用。一反过去选拔干部中的传统模式和标准,明确了新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第二道唯才是举令是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下达的,此令叫《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这次曹操又对唯才是举的用人准则具体内容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他指出,“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士有偏短, 庸可废乎?”并要求“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这就明确要求主管干部的组织人事部门不要苛求全才,也不要因品行上的缺点而摒弃有所作为的“进取之士”,从而纠正了当时名义上是举孝廉,重德行,实质上是弄虚作假的弊病。首开了我国历史上“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先河。
第三道唯才是举令是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下达的《举贤勿拘品行令》,曹操在这次命令中再次强调要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就是“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意思是要求各地方领导,把哪怕他过去背着不光彩的名声,做过让人讥笑的事情,或者不仁不孝,但有治国用兵才干的人,你们都要把各人所知道的这些人都推荐上来,千万不要有所遗漏。这反映了曹操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求贤如渴的急切心情。
在我国历史上,下过求贤诏的君主不少,并不是唯独曹操一人,所以更谈不上曹操独创。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曹操的用人标准与其他君主大不相同,因为他公开宣布,他所选用的干部,不论其出身贵贱,不管其品行如何,不论其相貌丑俊,不求其全面发展,不求其又红又专,凡是有真才实学、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他都会当宝贝看待,量才为官,唯才是用。换句话说, 就是不管你曾经杀人放火, 还是五逆不孝, 只要有能耐我都重用。
通过多年的不拘一格的选贤任能,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将便人才济济。如谋略重臣荀或(比或多两撇)、荀攸、郭嘉,每议大事,他们都能与曹操推心置腹、屈膝交谈、知无不言。对于其他部下,曹操也给搭建了各自施展才华的平台,使他们做到各尽其职,尽显其才,不论大官小官,都能在自已的职位上做出骄人的成绩。
在关中刚被收复后,局势还没稳定下来,马腾、韩遂等将领人心猿意马,动摇不定,这时曹操及时委派司隶校尉钟繇坐镇关中。使的马腾、韩遂两人将自已的儿子交给曹操当人质,很快就使关中的局面稳定下来。
在战事纷乱之中,当军队粮食出现危机时,曹操便托付枣祗、任俊建立屯田,两人勤恳工作,奋发努力, 不负所望,很快就使魏国粮仓丰盈,富庶有余。
他委任卫觊镇抚关中,加强了国家对盐务工作的管理力度,朝中诸将都信服。
河东(山西西南部)的地方势力日渐壮大,卫固和范先图谋不轨,如不及时去除,必致祸乱,于是曹操就任命杜畿为河东太守,使卫固和范先的阴谋破产,两人被杀,绝了后患。
刚刚平定并州(山西太原),时局未稳,便派梁习任并州刺史,经过梁习的尽心治理,从此边境得以安宁。
孙权占领扬州后,九江仍属魏国管辖,为了九江之安全,便派刘馥去治理,从此九江人民安居乐业。
蜀国马超的军队刚刚投降就又要发动叛变,曹操立即派赵俨为护军,威慑了各部,幸而没有出现乱子。
张辽在合肥大败孙权;郭淮在阳平(陕西勉县西)抗拒蜀军的侵犯;徐晃在襄樊扼住了关羽的进攻。这些战例曾是以少胜多的典范,说明这些良将们都能为曹操的事业独挡一面。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之所以能横扫群雄,纵横天下,决不是侥幸,也不是上天的恩赐,全是仰仗所属官员的同力协作,并充分发挥了文治武功的作用。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