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三国演义》
内容提要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豪杰伸手,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七分史实,三分虚假。而在《三国演义》中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既有真君子、伪君子、也有真小人、伪小人。其中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这里的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美化、夸张、恶搞、丑化等等。辩证的给予读者一些启发、引导、总结,照顾到读者希望增长见识,统治者希望巩固统治的需要。从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套路可以知道。一段故事,说两朝之事,一个人物,兼具两朝之特点,《三国演义》不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魏、蜀、吴历史的真实面貌,狗从沉诵矶嗝鞒缁崮谌荨
主题词 背景 奸雄 能臣 战役
前言:作者简介与作品背景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作者罗贯中,明朝小说家,名
卧龙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
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三国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已经历过“汉”帝国的辉煌,社会文明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然而,宫廷内部宦官与外戚的斗争就像凶恶的病魔一般,一百多年来都在死死纠缠着汉帝国的命脉,幼小的皇帝只能作为傀儡;而拥兵自重的地方诸侯也在急剧地扩张各自的军事力量;在民间,天灾连年,苛政横行,人民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罗贯中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社会实践,执著的理想追求,何以著作处《三国演义》?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其中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赵云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三国时代是迥然不同于明朝的一个时代,三国时代是一个没有青楼和赌场,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奉行儒家文化,宣扬仁、义、道、德、礼、信、忠、贞、孝、廉、真、善、美,是很单纯、很典型的汉文化;而明朝则是奉行的更是以市井文化为主,骄、奢、淫、佚、假、丑、恶、作奸犯科、强取豪夺思想在民间可以广泛宣扬。三国时代与明朝时代相比,统治思想、官场风气、社会生态、世态人心差别巨大,古今对比强烈,能充分发挥历史演义小说穿越、恶搞的艺术特点,让文字更诙谐有趣,人物形象更有艺术张力,知识含量更丰富。三国时代最适于作历史演义小说,所以《三国演义》是第一部被集结成书的历史演义小说。
一、奸雄与能臣
在《三国演义》中描述了近九十年间的历史,而在这九十年间是个什么世道呢?可以以二个字概括:乱世。也就是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现在的审美观点而言,在乱世中必定会有奸雄、能臣。
(一)乱世之奸雄
曹操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不算太好,客气的说法是“奸雄”,不客气是奸臣,甚至“奸贼”。但鲁迅先生说他是英雄。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而总而言之易中天先生把曹操分为三种形象:英雄、奸雄、奸贼。而如果这样看来在《三国演义》中是曹操一定是被打入奸贼这等行列的。其中是因为曹操的篡逆(挟天子以令诸侯)、奸(所谓的奸诈)而归根结底是因为曹操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又如,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对他有恩的许攸及为他治病的华佗。如果脱离小说来看清楚史实的话,在十八世纪中,乾隆一锤定音曹操被定为“篡逆”再也翻不过身来。。。。。。
(二)治世之能臣
但是也不得不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曹操精心筹谋、驰骋疆场、统一北方。当时孙权年少、诸葛亮尚未出山、刘备浪迹天涯寄人篱下。在讨伐董卓斗争中,曹操成为领导核心。豪门士族即十七路诸侯纷纷与他会盟。又如曹操任命为济南国相时。国有十馀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脏污狼籍,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这无不显示出曹操的魄力领导才能。可以说罗贯中是以汉为正统的。所以在《三国演义》中是以刘备为主流的。桃园三结义,刘关张结为兄弟。和其中的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的一句话让刘备当场就吓掉了筷子,其中让刘备说说谁是当今的英雄,刘备第一个就提到了袁术,曹操笑着说:“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而在《三国志》中的说法,曹操说了:“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儿”这使得刘备听到了其中的含义,吓的掉了筷子。而刘备在其中也脱身而去。而刘皇叔(刘备)在《三国演义》中韬光养晦、机智勇敢、小心谨慎、忠义可嘉等等这些性格铸就了其发挥了其自身的领导才能,以恢复正统汉室。在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关羽、张飞为刘备的左膀右臂:关羽在《三国演义》中忠义、神勇、义薄云天。“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甚是精彩。而张飞粗中有细、扮猪吃虎、忠心、胆子大有勇气则他的缺点:脾气暴躁,“不恤小人”“暴而无恩”而与刘备产生了小对比。在《三国演义》中又有袁曹各起马步三军,关张共擒王刘二将。而说到刘备不能不提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身高八尺而形象甚伟。而徐庶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之后就有了三顾茅庐。此人大多“神机妙算”。而其谨慎的个性也并可以十分推崇。所以在看到描写诸葛亮的文字时很多人总是很畅快。但孔明为什么受崇拜的真正原因——作为权臣生能鞠躬尽瘁,又独善其身;死又享有美名、得享宗庙;而其出生布衣却得到了明主三顾的厚爱,这样的人生不是古代所有知识分子所向往的么。而作为托孤重臣全身全名可谓千古一人。而孙权在《三国演义》中也是一个能臣。孙权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智勇兼备的英雄。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据有江东。和曹操一样,孙权也很重视农业的生产。大约在建安七、八年间,他就开始推行屯田。东吴的屯田分为军屯、民屯两种,采用军中编制,设置典农校尉、典民都尉、屯田都尉等官职管理屯田事务。屯田兵且耕且战,屯田户只种田,免除役事。。。。。。苏东坡的《赤壁怀古》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
犬豕何堪共虎斗,鱼虾空自与龙争。
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个人描写的是周瑜,羽扇纶巾在当时是儒雅的形象。于是我们不难想象出当时的场景:曹操的军队列阵于长江,战舰相连,军旗猎猎,江东之人,魂飞魄散,胆战心惊然而周瑜却安之若素,从容不迫。虽然是“三气周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但是他的形象在读者的心中也是英雄帅哥。而赵云后归刘备后,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以众寡不敌,退回汉中。次年卒。他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刘备誉为“一身都是胆”。二、经典战役
(一)官渡之战
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却说袁绍兴兵,忘官渡进发。夏侯惇发书告急。曹操起军七万,前往迎敌,留荀彧守许都。官渡之战是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这次的战役是在《三国演义》中第三十回出现的。东汉末年,豪强拥兵割据,逐鹿中原。时袁绍拥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粮足,图谋相机消灭仅据兖、豫二州的曹操。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十万南下。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五千奔袭袁军乌巢粮屯,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七万余,袁绍父子仅率八百余骑北逃。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其中最有意思的是陈琳与曹操的小插曲。陈琳在袁绍的手下当差,为袁绍起草檄文,对曹操破口大骂,骂的狗血喷头,后来袁绍战败,陈琳被俘,曹操也只是说:骂人骂我一个就行了,怎么骂我祖宗三代呢?陈琳谢罪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也就算了,仍任命他为司空军谋祭酒。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
(二)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全书最重要、规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战事。赤壁之战是三国史上一场有名的战争,稍微知道一点三国的人没有不知道赤壁之战的,这个要归功于罗贯中,因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浓墨重彩描述的就是这场战争。在《三国演义》中。第一: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占新野,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第二: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诸葛亮策划了火攻,确定了抗曹的战略,同时帮助周瑜草船借箭,准备好了武器,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第三: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了《三国演义》中的转折。
(三)关羽失荆州
在三国演义中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从三国演义描写的角度出发,我觉得丢失荆州非守之罪,而是战之罪。换言之,刘备和诸葛亮是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的。从战略角度出发来看的话,荆州两面受攻,且兵微将寡,宜取守势;而成都汉中方面兵多将广,周边除了少数民族之外,并无强大势力,安抚或防备少数民族派遣一两员大将守住咽喉要道就行了,然后集中所有的力量谋取长安,宜取攻势。因此刘备和诸葛给关羽下达的进攻樊城的军令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其实关羽在攻下襄阳后,已经基本上达到战略意图了。这时候绝对不是再孤军深入进攻樊城的时候尤其是自己的大后方已经是空城的时候。这时候最理想的是等成都方面派兵派将把荆州的防御接过手去,即使成都方面不派兵将或派不出兵将,关羽也只能暂时守住襄阳和荆州两地,只不过在战事紧要的时候需要在两地疲于奔命而已,后果还不十分严重。但再去进攻樊城就太过分了当然这是军令上写的,关羽以三万左右兵力,武将只有关平,廖化,周仓,另外傅仕仁和靡芳不十分可靠的情况下,打下樊城后,荆州和襄阳派谁去守?分多少兵力去守?总不能打一个城就丢一个城而空耗力气吧?尤其是荆州重地江陵还是通往成都的要道。有人说关羽败于个人的过于傲慢之性格,我承认有这方面的因素,但这并不是根本的问题。道理很简单:东吴一直对荆州虎视眈眈,在关羽全力进攻樊城的时候,荆州早就成了不设防的空城了,就算关羽当时和孙权结为儿女亲家,孙权及其手下的将领会顾忌“亲家”的因素而对一直垂涎三尺的肥肉坐视不理?孙权也未免太重视这种“政治亲情”了吧?因此关羽只要集中兵力去攻打樊城,不管攻得下攻不下,只要荆州空虚,东吴是绝对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夺取荆州的好机会的,最理想的不过是孙权占了荆州后模仿吕布当年偷袭徐州后再虚情假意一番而已。不管是刘备诸葛还是关羽都犯了轻视东吴(尤其是吕蒙)的错误,但这种错误并不是最根本的问题。当然也不能过分责怪刘备和诸葛,因为身处前线的关羽虽然一直对自己的后方有所警觉,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是因为轻视了东吴无人敢来“捋虎须”,自然关羽不太了解,刘备和诸葛身处后方,不太了解东吴也不太奇怪,但至少这是三人都犯了不同程度的轻敌错误。综合以上的分析,失荆州实乃战之罪,非守之罪也。
三、三国演义与小说艺术
(一)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结论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处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